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统一天下的朝代是秦朝,虽然秦朝的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但它仍然在后世被誉为“霸秦”。翻开“战国七雄”的史料,回顾当年秦国在统一六国时,和其他六国的激烈战斗,依然历历在目,仿佛昨天发生的一样!尤其是秦国的两位名将王翦和白起,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无疑立下了赫赫战功。人们常常认为,秦国能够灭六国,最大的功臣便是王翦和白起。可是,这种看法其实大错特错!
白起和王翦,作为秦国的名将,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称为“战神”,他在秦国的军事生涯长达数十年,攻下的城池近八十座,歼灭的敌军足有百万之多。尤为著名的是“长平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秦灭赵国的关键之战,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白起无疑在秦国灭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与白起相比,王翦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王翦与自己的儿子王贲共同参与了秦国灭六国的战争,他们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关键战斗,并且几乎单手击败了除韩国外的其他五国。可以说,秦国在统一天下过程中,大部分疆土都是王翦父子打下的!正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尊王翦为“帝师”,可见其功绩之伟大。
不过,如果因为这样就认为秦国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是王翦和白起,这样的说法就有些片面了!因为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或许大家忽略了,那就是赵国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郭开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军事才能,他既不擅长文治,也不精通武功,但他却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擅长在赵王面前进谗言。他在赵国历史上,曾三次祸害了三代赵王。
公元前260年5月,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当时,赵国的统帅是廉颇,而秦国的统帅则是白起。两军兵力相差不大,秦国稍占优势,因此秦国采取了积极进攻的策略,而赵国则选择了“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两军你来我往,打得难分难解。
然而,正是在这种僵持的局面下,秦国巧妙地施行了“反间计”,史记中记载道:“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这话的意思是,秦国已经注意到赵国最大的威胁是赵括,而赵括当时并没有担任军职,而是与王宫内的宠臣郭开有一定的联系。
郭开当时只是赵王迁儿子的伴读,但他善于利用与赵王的关系,向赵王进谗言,煽动赵王怀疑廉颇有意谋反,暗中有叛国之心。他甚至特别强调,秦国最怕的将领便是赵括,并且指责廉颇在军中积蓄兵力,谋图自立。最终,赵王迁信以为真,决定更换将领,任命赵括接替廉颇。赵括虽然年轻,但他并没有实际的指挥经验,最终,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惨遭失败,赵括带领的赵军被白起大败,45万赵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惨败也让赵国的国力一蹶不振,为秦国接下来的统一铺平了道路。赵国原本在六国中军事实力最强,这一战的失败,意味着赵国逐渐沦为秦国吞并的对象。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此时,郭开依旧在赵王身边担任亲信,凭借其在赵王身边的影响力,赵悼襄王在国事上渐渐对他产生了依赖。当时,秦国趁赵国国丧之际,决定趁机再次发动战争,而赵悼襄王在紧急情况下决定再次启用廉颇。然而,赵王对廉颇的能力产生了疑虑,于是派郭开前去考察廉颇的身体状况。廉颇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战斗意志。当郭开到达廉颇家时,廉颇便当场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表示自己仍能担当重任。然而,郭开却受秦国人贿赂,回去对赵王谎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意思是,廉颇虽老,但还能够吃,但坐下来不久就得频繁上厕所,仿佛身体已经不堪使用。赵王迁信以为真,放弃了再次启用廉颇的计划。这一误判导致赵国再次遭遇失败,军力大幅衰退。
赵悼襄王去世后,赵王迁继位,郭开成为赵王的宠臣。在赵国步步衰弱的同时,秦国见状,准备对赵国发动致命一击。这时,赵国出现了另一位名将——李牧。李牧曾在赵国北方抗击匈奴,并未参与之前的战斗。现在,赵国面临着灭国的威胁,李牧挺身而出,带领赵军防御秦国进攻。李牧依然采取廉颇的“坚壁清野”策略,但秦国却再次利用郭开挑拨离间,称李牧有谋反之心。赵王迁听信了郭开的谗言,愤怒之下命人杀了李牧。李牧死后,赵国失去了指挥能力,秦军迅速推进,最终灭掉赵国。
赵国灭亡后,秦国的国力愈加雄厚,接下来,其他五国因为军事力量较弱,也陆续被秦国灭掉。可以说,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六国,首先要打败的就是赵国,而赵国之所以灭亡,郭开的作用无疑最大。白起和王翦尽管功勋卓著,但在这一过程中,郭开的“内外夹攻”绝对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