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到底长什么样?他真的是那位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的白面书生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关于张飞的具体面貌,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提到,四川简阳的石像可能是张飞的遗像,显示他是个俊朗的白面书生。那么,这座石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来,我们先来看看。
这座石像高约五米,位于四川简阳市,属于成都市管辖。它的造型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头顶的螺髻,明显带有佛教造像风格。这种螺髻的造型,实际上是南北朝时期佛像的常见特征,尤其是南方佛教的风格。简阳的这座石像,与乐山大佛有些相似,都显示出佛教的浓厚影响。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佛教的传入历史:南方的佛教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而北方则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这也导致了两地佛像的风格差异。
即便这座石像真的是张飞的雕像,它的年代也应该距离张飞去世已经有两三百年,甚至可能长达五六百年。因此,见过张飞的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佛教风格的雕刻本身就意味着它和张飞的真实形象可能相差甚远。因此,简单地根据这座石像来推测张飞的面貌,不免过于牵强。
另外,所谓“张飞是白面书生”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历史依据。这一说法的流行,实际上与这座石像有一定关系。虽然石像早在数百年前就被发现,但由于其石质的风化严重,再加上缺乏文献支持,很多人对它的真正背景并不关注。直到2000年初,一些媒体开始借此石像进行炒作,推出了张飞是“白面书生”的观点。但这类报道往往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
随着国内思潮的变化,尤其是“文化翻案风”盛行,越来越多反传统的观点开始受到追捧。比如,有人认为刘备是伪君子、张飞是文人等等。后来,成都武侯祠的工作人员前往简阳进行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史料中并没有张飞在简阳驻扎的记载。而且,简阳的这个地方原本叫做“关索寨”,这个“关索”是虚构的三国人物,后来的“张飞营”这个名字是基于民间的误解而得来的。换句话说,今天大家所认为的“张飞像”,实际上可能更倾向于是“关索像”,而且这尊雕像并没有明确表明它是张飞的形象。
至于张飞的实际面貌,史书中有少许记载。根据《三国志》的描述,张飞“雄壮威猛,为万人敌”,没有多余的细节。这几个字简单而有力地勾画出张飞的形象——一位强悍的战士,而不是一位温柔的书生。甚至在有些史料中,张飞的形象被描绘为一个暴戾且好战的猛男,即使他脸色偏白,也不代表他是那种面容温文的书生。
关于张飞的家世,史书并没有提及他是出身名门或世家。根据《三国志》记载,张飞来自涿郡,年少时便与关羽一起追随刘备。因此,所谓张飞出身“世家”的说法,显然是后人的臆测。古代的“世家”通常指的是那些能够传承诗书的家族,而张飞并没有这样的背景,史书中也并未提到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熏陶。
最后,关于张飞是否擅长写字作诗的说法,也是明朝时的后人添油加醋的产物。最早提到张飞字写得不错的是明代学者杨慎,他称张飞写的“刁斗铭”字迹工整。但这类记载并不可靠,因为其中并未找到原始证据。至于《张飞立马铭》或《真多山游记》等作品,考证后也都被证伪,证据表明这些作品实际上属于后人伪作。
总的来说,张飞无疑是三国时期的英勇将领,凭借着过人的武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关于他的人物形象和家世,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他的文化背景和外貌形象也只能由后人通过推测和演绎来构建。至于如今网络上流传的张飞是“白面书生”的形象,更多的是现代人对历史人物的再创造与营销炒作而已,真正的张飞,可能与这些形象相去甚远。
通过对这些流行说法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所谓的历史真相,都是通过个人解读和现代思潮的过滤后形成的观念。真正的历史人物,往往比我们所知的更加复杂且不易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