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初九,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正式登基为帝。一个半月后,即九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召集群臣讨论关于开国功勋的爵位与田邑分配事宜。会议结束后,李世民命令陈叔达在大殿中宣读名单。当陈叔达一宣布完毕,李世民便开口说道:“朕已按功绩划分了功臣们的奖励,如果有任何不妥之处,大家可以站出来直接表明。”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了众多的声音,许多将领纷纷站出来争论自己的功劳,场面一时非常混乱,李世民看得十分头疼。他环顾四周,最终指名让反应最为激烈的一位将领发言。
这位将领正是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只见李神通昂首阔步,站了出来,口中不满地说道:“臣举兵关西,最先响应义旗,然而如今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却因文才排在我之上,臣心不服。”李神通的这番话,实际上代表了许多武将心中的不满。毕竟,他们在战场上冒着生死,在血海中拼杀,而一些未曾亲临战场的文臣,凭借一纸文书的运筹帷幄,居然在功劳上胜过了自己,如何能让他们心服?
李世民深知这些武将们的心情,因此特意让李神通先发声。他转身望向李神通,平静地说道:“叔父,义旗初起时,您虽然最先举兵响应,但那时也是为避免自身受困。后来窦建德吞并山东,叔父的部队大败,而刘黑闼更是将余军压得无路可逃。与此同时,房玄龄等人则能从后方运筹帷幄,稳定社稷。因此,在功劳的评定上,他们应当排在您之前。叔父,您是朕的亲叔,但这次的奖赏分配,必须公平公正,不可因亲情而让勋臣分配不公。”
李神通虽然是一位有名的将领,但他并非真正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而立功。李世民的这番话,无疑揭示了李神通的真实表现。李神通能有今天的位置,主要是因为他是李唐宗室成员,李渊的堂弟。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李神通很可能根本不会有如此的地位,甚至可以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出色,胜利少,败局多。
李神通响应义旗,实际上并非完全出于主动,而是因为李渊起兵后,隋朝开始搜捕李家的亲族,李神通为了逃避追捕,前往鄠县南部,最终与史万宝、裴勣等人联合起义,响应李渊的号召。当时李渊的长女平阳昭公主为了支持父亲,也动用了家产招募兵员,在丝竹园集结义军,李神通则与她共同协作,进攻鄠县,为李渊的起义提供了帮助。
李渊入主长安称帝后,凭着对亲朋的信任,任命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并很快封其为淮安王。几个月后,李神通又被任命为山东道安抚大使,负责指挥山东各地的兵马。李渊对李神通的信任可见一斑。然而,李神通未能回报李渊的期望。在魏县攻打宇文化及时,尽管李神通已经把宇文化及逼得投降,他却因犒赏将士而拒绝接受投降,而是打算直接攻占宇文化及所逃往的聊城。此举使宇文化及得以恢复力量,并获得了粮食支持,同时窦建德也从中受益,最终李神通不得不投奔李世勣,成为了窦建德的俘虏。后来,李神通尽管返回长安,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胜利,连刘黑闼的讨伐也以失败告终。李渊最后将李神通调派去攻打徐圆朗,依旧无果,最终由李世民亲自出手,才避免了失败。此后,李神通跟随李世民平定了刘黑闼,才因功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李神通的表现虽未显赫一时,但因其是李唐宗室成员,李渊不断将重任托付给他,这才使得李神通有了不小的职务。尽管他在战场上失误较多,李世民对他的处理也表明了对宗室成员的谨慎态度。由于李神通与李世民关系较好,但他始终未曾卷入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夺嫡之争,也未参与玄武门之变。
而与李神通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房玄龄早在李渊晋阳起兵时,就在渭北投奔李世民,成为其身边的核心谋士之一。房玄龄不仅为李世民提供军事和战略建议,还大力招募贤才,杜如晦就是房玄龄所推荐的重要人物之一。杜如晦在李世民的支持下,担任了文学馆的主导,成为了李世民信赖的得力助手。尽管这些文臣没有亲自上阵打仗,但他们在幕后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立下了赫赫战功。李世民的治理思想和战略布局离不开他们的帮助。
李世民深知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在整个战争和政权建立中的巨大作用。正因如此,李建成在与李世民的争斗中,将他们视为最危险的对手,并试图将他们从秦王府中驱逐。但房玄龄、杜如晦与李世民的关系极为紧密,李世民最终成功地将他们留在了身边,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世民登基后,在分配功劳时,特意将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的贡献放在了前列。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李世民治国理政的决策体现。事实证明,李世民的选择是明智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最终被誉为“房谋杜断”,成为唐朝时期的两位著名贤相。
再回到此次论功行赏的事件,李世民强调了李神通虽有功劳,但在战功的评定上,仍不如房玄龄等文臣。他进一步表示,尽管自己对李神通有着特殊的亲情,但决不能因为私人感情而破坏公平。在听完李世民的公正发言后,李神通感到羞愧,而其他将领则纷纷表示:“陛下公正无私,即使是淮安王也无法徇私情,我们岂敢有异议?”这种情况进一步显示了李世民的公正与威望,最终使得整个论功行赏的过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