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灵甫的指挥水平,一提起这个话题,网络上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并未担负重大责任,只是在王耀武的麾下获得了一个虚名;也有人指出,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并不突出,最多不过是一个营长或团长级别的指挥官;还有一些人列举了他在战役中的失误,认为他的指挥水平并不出众。那么,作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真的只是空有名声吗?蒋介石倾力支持的亲信,真的是一个仅有营长或团长水准的将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让我们跳开政治色彩,通过具体的战例分析,来探讨张灵甫的实际指挥水平。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灵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参加了四场关键战役,包括两次涟水保卫战、两淮保卫战以及孟良崮战役。其中,张灵甫的表现可谓是两胜两败。首先,我们来看两淮保卫战。
两淮的战略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华中的重要首府,还曾被视为“第二延安”。张灵甫能够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取得胜利,的确是一场值得骄傲的战役。张灵甫的战术运用颇具匠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打破了国民党不打夜战的传统,勇敢地在夜间发动进攻,这一策略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更关键的是,他准确地判断出我方的防御薄弱环节,并派遣小股部队进行偷袭,成功打击了敌人的要害,最终使得淮阴陷落。蒋介石得知这一战果后欣喜若狂,立即传电全军表彰张灵甫。李延年甚至夸张地说:“若国军有10个像整编74师这样的部队,便可安邦定国。”虽然这话有些夸大其辞,但不得不承认,张灵甫在此役中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如果你对战役双方的对阵有了解,就会知道,参加此战的我方指挥官包括了谭震林、张震、成钧等人,后期粟裕也亲自赶赴前线指挥。这些指挥官的名气足以说明问题,那么,你还敢说张灵甫只是个营长或团长水平的指挥官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两次涟水保卫战。
官方的战史总结是: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失败,第二次取得胜利。而粟裕则认为,这两场战斗本质上都是消耗战。尽管第一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败北,但他依然给我方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尤其是我第10纵的司令员谢祥军因此战死,代价非常沉重。至于第二次涟水保卫战,张灵甫的对手是谭震林和王必成等人。结果,王必成在战败后差点被陈毅撤职,这一局面无疑让人对张灵甫的能力产生新的认识。如果他真只是个营长或团长的水平,能够对抗我军的主力并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得王必成陷入困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孟良崮战役。
很多军事爱好者认为,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放弃重武器,选择撤回孟良崮是一个错误的决策,甚至将他与三国时期的马谡相提并论,认为他犯了兵家大忌。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并不客观,战场局势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首先,垛庄是王必成的六纵主力所攻占,张灵甫派遣千余人试图夺回该地,但并未成功。垛庄的防守非常坚固,且地形复杂,强行突破几乎不可能。此外,垛庄附近有狭长的通道,若张灵甫将全师的兵力集中在那里,局势无疑会更加危急。因此,张灵甫决定将74师带往孟良崮,并进行抵抗,事实上是基于对战场的冷静判断。即便没有重武器,孟良崮仍然是一场坚强的抵抗,张灵甫能够与我军的多个主力纵队鏖战三天,给我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伤亡。这些都表明,张灵甫绝非一个普通的营长或团长,而是具备相当高的指挥水平。
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往往有极端的倾向,要么将其神化,要么过度贬低。张灵甫的历史评价同样存在这种极端化的现象。尽管他有一些污点,但从指挥能力和战术素养上来看,张灵甫无疑是国军中的悍将之一。如果他真只是一个营长团长的水平,那他怎么能与粟裕、叶飞、陶勇等一流指挥官正面交锋,并给我军带来如此大的伤害呢?过度低估张灵甫的指挥能力,不仅是对他的不公,也等于拉低了与他对战的诸位名将的水平。因此,正确评价张灵甫的指挥水准,应该摒弃极端,保持客观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