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多推崇李广,轻视卫霍?汉朝的真英雄们都愿随谁征战
迪丽瓦拉
2025-09-15 19:03:54
0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若我们回到汉武帝的时代,做一个普通的小兵,究竟该交到谁的手中?一边是“飞将军”李广,三代将门之后,名声响彻云霄,是你在长安街头巷尾,能听评书先生津津乐道一整天的传奇人物。

另一边,则是卫青与霍去病。一个的姐姐是当朝皇后,另一个是皇后的亲外甥。出身嘛,一个是家奴,一个是私生子,听着就像是靠着裙带关系一步登天的“暴发户”。这选择,初看之下,似乎并不复杂。

史书中的人物

我们捧读的史书,尤其是那部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史记》,终究是人写就的。司马迁,这位太史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他是个活生生的人,有他的爱憎,他的私情,更有他胸中那股难以平息的郁结之气。

他遭受宫刑,这对于任何一个士人而言,都是锥心刺骨的奇耻大辱。而这场无妄之灾,恰恰源于他为李广之孙李陵兵败投降辩解了几句。

这份痛,深深刻入骨髓,让他将无限的同情倾注于李氏一门,而将一股无言的愤懑,悄然投向了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及皇权最为倚仗的利器——卫霍集团。

这股潜藏的情绪,太史公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将其巧妙地融入了字里行间。你若翻开《史记》,便会发现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篇幅分配,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的卫青与霍去病,两位大将军,竟与麾下一众将领共挤于一篇列传之中,笔墨之吝啬,几近寒酸。

反观他们帐下的李广,一位终其一生未能封侯的将军,却独享一篇洋洋洒洒的传记,写得是何等波澜壮阔,荡气回肠。这哪里仅仅是在记录历史?分明是在借版面表达着无声的抗议。

司马迁写李广,调用了他最擅长的文学手法,仿佛一位小说家在塑造人物。什么“没石饮羽”的箭术通神,什么率百骑吓退匈奴数千精锐的无畏胆魄,什么被俘后纵身跃上敌方骏马、绝境逢生的传奇经历,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可笔锋一转,到了卫青、霍去病,太史公的态度骤然冷峻,惜墨如金,仿佛一位冷静的账房先生。他只记录下冰冷的数字:某年某月,奉命出征,斩首若干,俘虏若干,缴获牛羊若干。

你看不到生动的细节,感受不到激昂的情绪,仿佛这两位不世出名将的赫赫武功,不过是一串串枯燥的数据录入,不值得他多费半分笔墨。

更为人所议论的,是他将卫青、霍去病归入了《佞幸列传》的范畴。“佞幸”,谄媚君主、凭借不正当关系获得宠信的小人。这几乎是将“外戚”、“裙带”这样的标签,公然贴在了卫霍那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功劳簿上。

然而,账本或许能被春秋笔法修饰,但数字本身,往往蕴含着不容辩驳的真实。汉代的军功爵制,简单明了战场上斩获的敌人首级,便是换取赏赐与爵位的硬通货。封侯拜将,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这笔账,我们得仔细算算。

先看李广。

李广的战功几何?

在他的个人传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个人表演,可细究战功呢?似乎乏善可陈。

他最“显赫”的一战,竟是为了报私仇,带着百余亲兵追杀三个匈奴的射雕手,结果一头撞进了匈奴数千人的主力部队。最终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几分运气全身而退,这可称之为勇武,却难言是军功。

公元前129年,李广作为四路大军中的一路出征,结果他麾下的一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生擒。侥幸诈降夺马逃回,按军法当斩,最后是花钱赎罪才免于一死。

这是他第一次葬送整支部队。数年之后,他率四千人出右北平,又遭遇匈奴左贤王的四万主力合围,再次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到了关乎汉匈国运消长的漠北决战,李广力争为先锋,卫青未允命他率部从东路迂回包抄。结果呢?这位纵横沙场数十年的“飞将军”,在自家门口般的草原上,竟然迷失了方向。

他这一迷路,直接导致汉军对匈奴单于的合围计划功亏一篑,错失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千载良机。

纵观其一生,两次率部被全歼,一次兵败被俘,一次贻误军机。这,便是李广对匈奴作战的主要“战绩”。

汉武帝不给他封侯,并非帝王刻薄寡恩,实在是军法如山,功过难抵。“李广难封”,难的恐怕并非时运不济,而是他确实缺少足以封侯的硬核战功。

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卫青与霍去病。即便司马迁再不情愿,也不得不记录下他们那份耀眼到任何文字游戏都无法掩盖的功勋。

卫青前后七次领兵出击匈奴,合计斩杀与俘虏敌军超过五万人。他一战收复河套地区,将大汉帝国的疆界向北推进了数百里。

他不仅自身功勋卓著,更像一台“战功孵化器”,仅由他提拔、因战功而封侯的部将,便有九人之多。

再看他的外甥霍去病,简直是为战争而生的不世奇才。十七岁,初上战场,便敢率八百骁骑深入敌后数百里,奇袭匈奴王庭,俘获了单于的叔父和国相。

十九岁,两次出击河西走廊,歼敌四万余人,打得匈奴最精锐的浑邪王与休屠王部,一个率众归降,一个彻底覆灭。自此,丝绸之路得以畅通。

二十二岁,霍去病统率五万铁骑,孤军深入漠北两千余里,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将相八十有三,一路追亡逐北,直至狼居胥山,燃起祭天烽火,举行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的盛典。何等气魄!

这两份战绩单摆在一起,高下立判,有如云泥之别。卫霍的功业,是开疆拓土,是成建制地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是从根本上扭转汉匈之间的战略态势。而李广的战绩,恐怕连一份合格的述职报告都难以支撑。

好了,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你,一个汉武帝时期普普通通的士卒,会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与一生的前程富贵,托付给哪位将军呢?

你会作何选择?

若跟随李广,你或许会加入一个充满激情与个人魅力的团队。你的主帅武艺高强,或许还会将自己的肉食分给你,显得清廉爱兵。

但也可能因为他一时冲动,或是在紧要关头犯下迷路这样的低级失误,让你和你的袍泽弟兄们,稀里糊涂地葬身大漠,死得不明不白。

你很难获得实实在在的军功,因为所有的光环,似乎都聚焦在他和他儿子的个人英雄事迹上

若跟随卫青或霍去病,那将是截然不同的体验。你加入的是一部纪律严明、目标清晰、战无不胜的战争机器。你的主帅或许不苟言笑,没什么传奇故事说给你听,但他深谙兵法,知道如何克敌制胜。

他更关心的是整个战役的胜利,是如何让你在残酷的战场上活下来,并且带着敌人的首级,去换取白花花的赏银和实实在在的田亩。在那个年代,一个敌军首级,足以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

就连李广自己的堂弟李蔡,以及他的儿子李敢,最终也都是在卫青和霍去病的麾下,才立下军功,挣得了封侯的资本。这本身,难道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对比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回望过去,会发现那个时代充满了革命的风潮。正是在那些充满血与火的战斗中,无数...
原创 孙... 辛亥革命后,原本属于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却被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在孙中山先生退位后,袁世凯迅速崛起...
原创 刘... 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人物。曾有人评价他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
原创 太... 1853年5月,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当时,北伐军接到的指示是:迅速通过间道赶往燕京,避免占...
原创 彭... 庐山会议后,许多曾经的名将因与彭总的关系而受到牵连。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曾经二字,因为这些将领与彭总的联...
原创 褪... 当年《步步惊心》和《宫锁心玉》的热播,让 “四爷” 雍正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后续《甄嬛传》更将这...
原创 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两位英雄从最初的同盟,到最后为了争...
原创 中... 三国瓜分日本的可能性,是否真的存在?日本的行为愈发猖狂,最近,日本自卫队官员居然公开表示,如果台海发...
原创 公... 许多人可能会对《还珠格格》中的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感到疑惑,我小时候也曾对此不太理解。那么,究竟格格...
王安石把玄武湖填成了农田,朱元... 南京的玄武湖,谁不知道呢,六朝烟水,十里长堤,一说就是江南的好风光,可很少有人晓得,这片漂亮的湖,曾...
原创 古... 在古代,一两银子可不是普通百姓随便能拿出的零钱,它的价值相当惊人。如果按现代的经济标准计算,一两银子...
原创 快... 近日美日罕见发声,称“琉球问题不是单纯的领土争端”,这番表态看似中立,实则暗藏对历史正义的回避。梳理...
原创 杨... 在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相对较少,因为那个时代国家更注重文官体制的建设,对于武将的培养并不重视。因...
原创 康... 康熙之所以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在历史上做了四件事,至今无人能超越。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
原创 韩... 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四位被誉为汉初历史四杰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重的...
原创 明... 大明朝的盛世辉煌,历经了许多变迁,但每个有华夏血脉的人,都会对那个时代心生敬意。然而,隐藏在深宫内的...
原创 刘... 刘备时期,蜀汉集团的实力非常强大,人才众多。 在武将方面,不仅有张飞、关羽、马超和黄忠这样的顶级武将...
原创 蒋... 1948年的某一天,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带着警卫来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侄女陈颖家中。那时,陈颖还没...
原创 明... 朱标本有机会成为明朝一位明君,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使得他英年早逝。朱标在朱元璋的征战生涯中,表现出色...
原创 清...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命运与清朝的衰败紧密相关。尽管他身处一个腐败的体制中,但他在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