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季,辽沈战役中的锦州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智慧的体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辽沈战役的指挥核心,林彪在战役前对攻占锦州的可能性充满疑虑。那时,他时常担心是否能够打下锦州,一会儿担心兵力不足,一会儿又忧虑粮草匮乏。甚至在10月2日,战斗正式打响后,东野大军已经消灭了敌人2万,完全将锦州城围困。然而,林彪和罗荣桓、刘亚楼等指挥员到达彰武时,仍然动摇起来,曾有撤军北上的想法,准备放弃这场战斗,转而集中力量攻打长春。正是由于罗荣桓和刘亚楼的坚决反对,以及毛泽东通过电报的劝导,林彪才最终改变决定,决心继续攻打锦州。
因此,后人曾说:“锦州大捷,是毛主席逼着林彪打出来的。”
然而,林彪一旦下定决心,他那稳重、精准、果断的指挥风格立即展现出来。
林彪随即对攻锦战役做了详细而周密的部署。他指派二兵团司令程子华指挥四纵、十一纵以及热河两个独立师驻守塔山和红螺山一线,阻止敌人从锦西和葫芦岛增援;同时调集二、三、七、八、九等五个纵队以及六纵17师,共16个师、炮纵主力,共计25万兵力投入攻锦战役;此外,还部署了二兵团的五、六、十、十二等四个纵队应对沈阳增援之敌,另派九个独立师负责应对长春突围之敌,并将一纵主力部署于锦州塔山之间,作为全局的预备队。
10月4日,林彪亲自带领东野司令部从彰武出发,赶往前线。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地形,林彪做出了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和重型装备,从锦州城北部发起突破,力求快速打开突破口,借此将敌人深深压制,形成纵深推进,并趁敌人混乱溃败之际,分割包围,彻底歼敌。
10月9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再次向中央军委报告了攻锦的决心,并表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攻占锦州的胜算已大幅增加。战局的发展,很可能演变为前所未有的东北大决战。”
历史的进程验证了这一判断。
当天,攻锦战斗正式爆发。各进攻部队开始清除锦州外围的敌人阵地,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同时进攻,迅速控制了周围有利地形,使锦州城彻底陷入我军的包围之中,局势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10月14日10时,围攻锦州的各部队发起了总攻。先是通过猛烈的炮火摧毁敌方城墙及防御工事,打出了一个突破口。接着,二纵、三纵从北面猛烈进攻,并配合炮兵纵队主力形成强势突破;而南方的七、九纵队也迅速突进,占领了敌人防线;东面的八纵则实施突破,形成全面围攻。各部队采用穿插包围、迂回分割等灵活战术,逐步瓦解敌军的战斗意志,并实施精准打击,尤其是在炮火和坦克掩护下,对敌人的固守阵地展开猛烈进攻。
到了次日清晨,所有攻锦部队在白云公园和中央银行地区成功会师,敌人仅剩万余残兵固守老城。当天中午,七纵与二纵一部分兵力对残敌展开了最后的攻击,经过整整一天的激战,直到18时,敌人被全歼。经过31小时的鏖战,锦州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10月19日22时,中央军委向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出了电报,表示锦州战役胜利令人振奋,并特别赞扬了他们的指挥才能。
与此同时,阻击敌人援军的任务也圆满完成。特别是在塔山阻击战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苏静回忆道:
“10月8日,林彪司令员召我到他住处,他说:‘锦州的地形对我军有利,攻占锦州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稳住塔山一线,阻挡敌人增援。你去塔山时,必须告知四纵领导,要求他们死守阵地,打好防御战,创造一个模范的英雄战例。’罗荣桓政委也找我说:‘塔山至关重要,虽然有些部队对防御战经验不足,但我们不能因为伤亡大就退缩。’”
苏静迅速前往四纵指挥,并向四纵将士传达了必胜决心。四纵一向以猛攻见长,这次需要转变战术进行坚守。纵队发出了《告指战员书》,并提出口号“死守阵地,寸土不丢,与阵地共存亡”。他们决心用一万人的牺牲来保住这一重要阵地。
程子华回忆塔山阻击战时提到:
“塔山阻击战是我第二兵团在辽沈战役中最为惨烈、最具决战意义的一场战斗。四纵第十二师的坚守,成功阻止了敌人以三至四个师的兵力轮番进攻,为主力攻占锦州争取了宝贵时间。”
10月15日18时,东野主力成功攻克锦州,而塔山防线依旧稳固,未被敌人突破,完成了极其重要的任务。
10月15日,敌军高级将领范汉杰和卢浚泉被九纵俘获。当两人被押送到东野司令部时,刘亚楼兴奋地大喊:“范大头捉到了!”
在与敌将范汉杰的谈话中,他赞叹道:“你们的炮火猛烈到出乎意料,我们的炮火几乎无力反击。你们的部队作战勇猛,几乎无法抵挡。”
林彪感慨道:“没想到他们打得如此出色,打的是一场政治仗!”罗荣桓也提到:“塔山和锦州的战斗确实充满冒险,历史上我们从未打过如此规模的战役。这场战斗考验了我们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达到了攻无不克、守无不固的境地。”
这一切,也验证了范汉杰等敌将的评价,标志着我军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军事阶段。《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曾将这一战役写得深入人心,它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军事书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