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共有19位兵团司令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将领包括陈赓、杨勇、王建安、宋时轮、邓华、杨成武、杨得志,以及起义兵团司令员董其武。这些司令员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不同野战军,陈赓与杨勇来自第二野战军,王建安与宋时轮出身第三野战军,杨成武和董其武隶属华北野战军,邓华则来自第四野战军,而杨得志来自第一野战军。由此看来,第一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中,只有一位兵团司令员参与了抗美援朝。
虽然第一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兵力并不算多,但其辖下共有四个主力兵团。第一兵团的司令员王震,建国后投身新疆边疆建设工作,因此无缘参加抗美援朝。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则承担起组建我国装甲兵的重任。装甲兵作为二战中的关键兵种,在建国后成为我军重点发展的力量之一。第18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在解放战争胜利后,转向我国的防空事业发展。因此,只有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既有时间也具备能力,带领第19兵团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兵力最为庞大的第四野战军,同样设有四个兵团。这些兵团不仅人数众多,更是解放战争的主力王牌,兵团规模超过其他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四位兵团司令员更是赫赫有名:十二兵团的萧劲光、十三兵团的程子华、十四兵团的刘亚楼,以及十五兵团的邓华,每一位都历经多场大战,战功卓著。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第四野战军的这四位兵团司令员中,只有邓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他三人都去了哪里呢?
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将军,在衡宝战役结束后,其兵团司令部改组为海军机关单位。萧劲光被任命为海军司令员,投身于我国海军建设。因为这一重要任务,他无暇顾及抗美援朝。值得一提的是,东北边防军成立时,萧劲光曾被任命为副司令员,若他当时接受任命,极有可能成为最早一批入朝参战的将领,但因忙于海军事业未能前往。
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将军,在广西解放后选择脱下军装,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军旅生活,转而投身地方建设。建国初期,虽不缺乏勇猛善战的将领,但像程子华这样既有文才又有武功的将军并不多见。国家需要他在地方发挥才干,因此他错过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将军,在平津战役胜利后不久,受命参与我国空军的创建工作,担任空军司令员,负责组建人民空军。刘亚楼因专注于空军建设,也未能参加抗美援朝。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由他组建的空军部队,首次实战便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亮相。
萧劲光忙于海军建设,刘亚楼致力空军组建,程子华则转向地方发展,这三位将军在建国后各自肩负起不同的使命,开启了新的征程。正因如此,第四野战军的四位兵团司令员中,只有邓华将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且担任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和第13兵团司令员的重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