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施琅叛清投靠郑成功,因家仇再度降清,如此反复为何还得清廷重用
迪丽瓦拉
2025-09-15 20:32:08
0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满一些:

---

1646年,施琅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然而,他很快背叛了大清,转而归附郑成功,随之在台湾驻扎了五年。后来,施琅又一次选择归降清廷。无论从清廷还是郑氏集团的角度来看,施琅都是个双面叛徒。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人不仅获得了清廷的重用,还在康熙皇帝麾下立下赫赫战功,帮助清军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舰队扬帆启航。到了七月初五,郑成功的孙子延平郡王郑克塽等郑氏余部同意剃发易服、上岸称臣。次月,施琅率清军顺利接管台湾。可以说,施琅是康熙收复台湾这场大战的功勋首功者。

那么,康熙为何偏偏信任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施琅?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

施琅出生于普通农户之家,祖父家境还算殷实,但到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这一代,家道中落。施大宣是个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人,在乡里颇有好名声。施琅长相端正,额头宽广,父亲坚信儿子有贵人相,未来必成大器,因此极为重视他的教育。

不过施琅并不热衷读书,反而弃文从武,拜师习剑。他不仅钻研兵法和阵法,还从小跟随父亲出海经商,对沿海水域的风浪、潮汐气候都了如指掌,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对兵法的熟悉,使施琅成为了极具潜力的军事人才。

十七岁时,施琅慕名投奔郑芝龙麾下,战场上他屡次冲锋陷阵,多次建功立业。1646年顺治三年,郑芝龙归顺清廷,施琅也随之投降。然而,朝廷对施琅等人并不信任,李成栋上奏称他们“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建议解散他们的部队。施琅只能在朝廷怀才不遇,无法大展拳脚。

与此同时,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坚决反清复明,拒绝投降。因施琅精通海战阵法,郑成功多次派人邀请施琅共抗清廷。施琅因不满清廷冷落,选择背叛,再次归附郑成功,任左先锋。

施琅随郑成功作战五年,参与多场关键战役,功劳卓著。二人间的信任与合作逐渐出现裂痕,矛盾日益激化。甚至一度,施琅萌生出家为僧、远离战乱的念头。

1651年顺治八年,因“曾德事件”,两人彻底反目。曾德是施琅麾下亲兵,犯事应处死,却被郑成功暗中求情。施琅坚持依法处置,直接将曾德处死。郑成功得知,怒不可遏,命人拘禁施琅及其家人。

施琅夜间获告知生命危机,便与家人商议后策划逃跑。他巧妙利用看守吴芳的信任,假称接到准备铠甲的命令,成功脱逃。逃亡过程中,施琅杀死三名追兵,隐匿山洞多日。得知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处死,施琅愤怒异常,再度归降清廷。

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和对郑氏集团内情的了解,施琅屡立战功,逐步升任福建同安总兵官。康熙继位后,兵部尚书苏纳海推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在清军多次攻打金门、厦门战役中,施琅灵活运用“剿抚结合”的策略,功不可没。康熙三年,郑经被迫逐步退出东南沿海,退守台湾。朝廷批准施琅率军攻台,并授予靖海将军,辅以郑氏降将助阵。

郑经紧急部署防守,命颜望忠率一万余人死守澎湖。施琅明白攻下澎湖是攻台关键。首战因大风失败,次年多次尝试均受挫,四月十六日遇暴风不得不撤退。

这些挫败,表面上因天时不济,实则有深层次原因:康熙年幼,朝政由辅政大臣鳌拜等掌控,三藩势力割据福建广东,严重制约朝廷力量;财政空虚,军费不足;清廷海战经验不足,主要依靠原郑氏水师,信任度不够。投诚将士心怀顾虑,难以全力奋战。

因此,攻台时机尚不成熟。康熙七年施琅提议“剿抚兼施”、迅速出兵,但鳌拜等权臣以海战风险大为由压制施琅,撤销其提督职务,施琅被调往京城,闲居十三载。

这期间,施琅家境清贫,妻子靠女红补贴家用。施琅未曾忘记家仇,持续关注福建沿海动态,钻研海象与风潮,准备再度出山。

1676年福建总督郎廷相意识到必须打造自有水师,奏请朝廷恢复福建水师建制,次年获批。新任总督姚启圣深知水师重要性,多次向朝廷建议任命施琅为提督,但因施琅儿子施澄被俘,心存顾虑未敢直推。姚启圣奏折强调必须强化水师以对抗郑氏。

1678年,清廷与郑氏和谈失败,局势紧张,姚启圣再次请求任命施琅,但遭拒。施琅的亲属被郑经残忍杀害更加剧了朝廷的疑虑。姚启圣虽极力为施琅辩护,但无力改变朝廷态度。

这时,内阁学士李光地出面委婉推荐施琅。两人同为福建人,交情甚笃。李光地赞赏施琅的才华与胆识,认为其是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但未直接向康熙推荐,避免引起非议。

郑经病逝,时局发生变化,李光地认为攻台良机已现。康熙派大学士明珠请教李光地意见,李光地给出四大推荐理由:施琅家仇深重、精通敌情、智勇双全且为郑氏忌惮之人。康熙对施琅面试满意,正式任命其福建水师提督。

时隔十三年,施琅重回熟悉的战场。上任后,他发现指挥不统一,频频请求“专征”大权。与北方出身的姚启圣意见不合,导致攻台计划一再拖延。康熙最终于第二十一年批准施琅“专征”权,授其统帅大权。

施琅利用旧部关系,多方策应招降,派兵佯攻澎湖,试探敌火力。六月十四日,他率水师发起进攻,二十二日成功收复澎湖。

施琅虽遭郑氏杀害家人,却能淡化私怨,以国家大义为重。他对郑家实权者冯锡范、刘国轩表示:“我绝不会报仇,昔日杀我父兄者已死,只要郑家愿降,我必宽待。”郑克塽等人接受条件,归降清廷。

八月,施琅在郑氏官员协助下,兵不血刃平定台湾。十八日主持盛大受降仪式,郑克塽等人跪拜谢恩。

施琅常被比作春秋时期伍子胥,两人皆因家仇背叛旧主,但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伍子胥为报仇挖掘平王墓鞭尸,引发民愤,导致吴楚大战破裂。施琅则以宽广胸怀,完成台湾统一大业,其气度远胜伍子胥。

正因如此,施琅获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功名显赫,载入史册。

---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调整成更学术、通俗或者更文学的风格,随时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赵构,南宋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称为宋高宗,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子,也是宋钦宗赵桓的弟弟。赵构的一生与皇位...
原创 两... 1942年8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没有选择直接对抗日军,而是下令第40师师长李觉亲自出征,带...
原创 日... 战争历史中,许多经典战役常被拿来相互比较,比如同样以坑道战闻名的“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然而...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周建屏:抗...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
原创 抗... 1945年抗战胜利后,秦基伟接替李达担任了太行军区司令员。当时,太行军区与太岳军区、冀南军区、冀鲁豫...
原创 抗...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便于未来随时获取更多相关文章,也能参与讨论与分享。感谢您...
原创 日...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和字数大致相当的基础上,为每段文章进行改写并增加细节描写: --- 阅读本文前,...
阳泉南杨家庄元代纪年壁画墓发掘... 本报讯(记者王荔)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阳泉南杨家庄元代纪年壁画墓的重要考古发掘成果。这座墓葬明...
以身入局,全盘革新,《三国:天... 三国SLG品类发展至今,总少不了无数的唱衰和看好。 的确,谈及三国SLG品类,单一个“卷”字已很难概...
原创 拥... 中国历来人口众多,民族成分也相当复杂,因此姓氏的种类非常丰富。随着各民族的长期融合,除了我们常见的主...
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张新科长... 6月19日上午,2025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长篇历史小说《铁语》全球版权推介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
代代相传的珍宝:民国三年袁世凯... 在海南博鳌的老宅院,邓先生总会在梅雨季打开二楼的樟木书柜。最深处的檀木匣里,躺着一枚泛着柔光的中华民...
原创 志... 作者:九鱼亭 1953年初春,志愿军180师工兵连指导员王顺秀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在短短一天内,...
原创 明... 大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清晨, 大明王朝金殿内响起了令人心碎的哭声,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这场朝会对于...
原创 斩... 好的,以下是您文章的改写版本,保留了原有的核心意思,并且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和语境丰富性: --- ...
原创 建...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革命战争胜利后,地点位于天安门城楼上。照片中的两位人物分别是站在左边、戴着墨镜...
原创 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明确的文献来源和截图,请知悉。 --- 1949年...
原创 抗... 抗战的胜利,是无数抗日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初延将分...
夕照苏州河——踏访上海四行仓库... 新华社上海6月19日电 题:夕照苏州河——踏访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丁增义、许晓青、王春...
原创 明... 乾嘉道三朝的名臣吴熊光,在他的著作《伊江笔录》中,详细记录了自己在乾隆朝时期那段充满坎坷与辛酸的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