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施琅叛清投靠郑成功,因家仇再度降清,如此反复为何还得清廷重用
迪丽瓦拉
2025-09-15 20:32:08
0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满一些:

---

1646年,施琅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投降清朝。然而,他很快背叛了大清,转而归附郑成功,随之在台湾驻扎了五年。后来,施琅又一次选择归降清廷。无论从清廷还是郑氏集团的角度来看,施琅都是个双面叛徒。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人不仅获得了清廷的重用,还在康熙皇帝麾下立下赫赫战功,帮助清军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舰队扬帆启航。到了七月初五,郑成功的孙子延平郡王郑克塽等郑氏余部同意剃发易服、上岸称臣。次月,施琅率清军顺利接管台湾。可以说,施琅是康熙收复台湾这场大战的功勋首功者。

那么,康熙为何偏偏信任这样一个多次叛变的施琅?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

施琅出生于普通农户之家,祖父家境还算殷实,但到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这一代,家道中落。施大宣是个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人,在乡里颇有好名声。施琅长相端正,额头宽广,父亲坚信儿子有贵人相,未来必成大器,因此极为重视他的教育。

不过施琅并不热衷读书,反而弃文从武,拜师习剑。他不仅钻研兵法和阵法,还从小跟随父亲出海经商,对沿海水域的风浪、潮汐气候都了如指掌,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丰富的实战经验加上对兵法的熟悉,使施琅成为了极具潜力的军事人才。

十七岁时,施琅慕名投奔郑芝龙麾下,战场上他屡次冲锋陷阵,多次建功立业。1646年顺治三年,郑芝龙归顺清廷,施琅也随之投降。然而,朝廷对施琅等人并不信任,李成栋上奏称他们“脆弱不堪,无资战守”,甚至建议解散他们的部队。施琅只能在朝廷怀才不遇,无法大展拳脚。

与此同时,郑芝龙之子郑成功坚决反清复明,拒绝投降。因施琅精通海战阵法,郑成功多次派人邀请施琅共抗清廷。施琅因不满清廷冷落,选择背叛,再次归附郑成功,任左先锋。

施琅随郑成功作战五年,参与多场关键战役,功劳卓著。二人间的信任与合作逐渐出现裂痕,矛盾日益激化。甚至一度,施琅萌生出家为僧、远离战乱的念头。

1651年顺治八年,因“曾德事件”,两人彻底反目。曾德是施琅麾下亲兵,犯事应处死,却被郑成功暗中求情。施琅坚持依法处置,直接将曾德处死。郑成功得知,怒不可遏,命人拘禁施琅及其家人。

施琅夜间获告知生命危机,便与家人商议后策划逃跑。他巧妙利用看守吴芳的信任,假称接到准备铠甲的命令,成功脱逃。逃亡过程中,施琅杀死三名追兵,隐匿山洞多日。得知父亲弟弟被郑成功处死,施琅愤怒异常,再度归降清廷。

凭借丰富的海战经验和对郑氏集团内情的了解,施琅屡立战功,逐步升任福建同安总兵官。康熙继位后,兵部尚书苏纳海推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在清军多次攻打金门、厦门战役中,施琅灵活运用“剿抚结合”的策略,功不可没。康熙三年,郑经被迫逐步退出东南沿海,退守台湾。朝廷批准施琅率军攻台,并授予靖海将军,辅以郑氏降将助阵。

郑经紧急部署防守,命颜望忠率一万余人死守澎湖。施琅明白攻下澎湖是攻台关键。首战因大风失败,次年多次尝试均受挫,四月十六日遇暴风不得不撤退。

这些挫败,表面上因天时不济,实则有深层次原因:康熙年幼,朝政由辅政大臣鳌拜等掌控,三藩势力割据福建广东,严重制约朝廷力量;财政空虚,军费不足;清廷海战经验不足,主要依靠原郑氏水师,信任度不够。投诚将士心怀顾虑,难以全力奋战。

因此,攻台时机尚不成熟。康熙七年施琅提议“剿抚兼施”、迅速出兵,但鳌拜等权臣以海战风险大为由压制施琅,撤销其提督职务,施琅被调往京城,闲居十三载。

这期间,施琅家境清贫,妻子靠女红补贴家用。施琅未曾忘记家仇,持续关注福建沿海动态,钻研海象与风潮,准备再度出山。

1676年福建总督郎廷相意识到必须打造自有水师,奏请朝廷恢复福建水师建制,次年获批。新任总督姚启圣深知水师重要性,多次向朝廷建议任命施琅为提督,但因施琅儿子施澄被俘,心存顾虑未敢直推。姚启圣奏折强调必须强化水师以对抗郑氏。

1678年,清廷与郑氏和谈失败,局势紧张,姚启圣再次请求任命施琅,但遭拒。施琅的亲属被郑经残忍杀害更加剧了朝廷的疑虑。姚启圣虽极力为施琅辩护,但无力改变朝廷态度。

这时,内阁学士李光地出面委婉推荐施琅。两人同为福建人,交情甚笃。李光地赞赏施琅的才华与胆识,认为其是收复台湾的最佳人选,但未直接向康熙推荐,避免引起非议。

郑经病逝,时局发生变化,李光地认为攻台良机已现。康熙派大学士明珠请教李光地意见,李光地给出四大推荐理由:施琅家仇深重、精通敌情、智勇双全且为郑氏忌惮之人。康熙对施琅面试满意,正式任命其福建水师提督。

时隔十三年,施琅重回熟悉的战场。上任后,他发现指挥不统一,频频请求“专征”大权。与北方出身的姚启圣意见不合,导致攻台计划一再拖延。康熙最终于第二十一年批准施琅“专征”权,授其统帅大权。

施琅利用旧部关系,多方策应招降,派兵佯攻澎湖,试探敌火力。六月十四日,他率水师发起进攻,二十二日成功收复澎湖。

施琅虽遭郑氏杀害家人,却能淡化私怨,以国家大义为重。他对郑家实权者冯锡范、刘国轩表示:“我绝不会报仇,昔日杀我父兄者已死,只要郑家愿降,我必宽待。”郑克塽等人接受条件,归降清廷。

八月,施琅在郑氏官员协助下,兵不血刃平定台湾。十八日主持盛大受降仪式,郑克塽等人跪拜谢恩。

施琅常被比作春秋时期伍子胥,两人皆因家仇背叛旧主,但处事态度截然不同。伍子胥为报仇挖掘平王墓鞭尸,引发民愤,导致吴楚大战破裂。施琅则以宽广胸怀,完成台湾统一大业,其气度远胜伍子胥。

正因如此,施琅获封靖海侯,世袭罔替,功名显赫,载入史册。

---

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你调整成更学术、通俗或者更文学的风格,随时告诉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回望过去,会发现那个时代充满了革命的风潮。正是在那些充满血与火的战斗中,无数...
原创 孙... 辛亥革命后,原本属于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却被封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在孙中山先生退位后,袁世凯迅速崛起...
原创 刘... 刘基,也就是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人物。曾有人评价他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
原创 太... 1853年5月,太平天国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当时,北伐军接到的指示是:迅速通过间道赶往燕京,避免占...
原创 彭... 庐山会议后,许多曾经的名将因与彭总的关系而受到牵连。这里特别提到的是曾经二字,因为这些将领与彭总的联...
原创 褪... 当年《步步惊心》和《宫锁心玉》的热播,让 “四爷” 雍正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后续《甄嬛传》更将这...
原创 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两位英雄从最初的同盟,到最后为了争...
原创 中... 三国瓜分日本的可能性,是否真的存在?日本的行为愈发猖狂,最近,日本自卫队官员居然公开表示,如果台海发...
原创 公... 许多人可能会对《还珠格格》中的格格和公主这两个称谓感到疑惑,我小时候也曾对此不太理解。那么,究竟格格...
王安石把玄武湖填成了农田,朱元... 南京的玄武湖,谁不知道呢,六朝烟水,十里长堤,一说就是江南的好风光,可很少有人晓得,这片漂亮的湖,曾...
原创 古... 在古代,一两银子可不是普通百姓随便能拿出的零钱,它的价值相当惊人。如果按现代的经济标准计算,一两银子...
原创 快... 近日美日罕见发声,称“琉球问题不是单纯的领土争端”,这番表态看似中立,实则暗藏对历史正义的回避。梳理...
原创 杨... 在北宋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相对较少,因为那个时代国家更注重文官体制的建设,对于武将的培养并不重视。因...
原创 康... 康熙之所以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在历史上做了四件事,至今无人能超越。康熙,原名爱新觉罗·玄烨,清朝...
原创 韩... 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四位被誉为汉初历史四杰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各异,但都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了浓重的...
原创 明... 大明朝的盛世辉煌,历经了许多变迁,但每个有华夏血脉的人,都会对那个时代心生敬意。然而,隐藏在深宫内的...
原创 刘... 刘备时期,蜀汉集团的实力非常强大,人才众多。 在武将方面,不仅有张飞、关羽、马超和黄忠这样的顶级武将...
原创 蒋... 1948年的某一天,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带着警卫来到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侄女陈颖家中。那时,陈颖还没...
原创 明... 朱标本有机会成为明朝一位明君,然而命运却对他不公,使得他英年早逝。朱标在朱元璋的征战生涯中,表现出色...
原创 清... 李鸿章是清朝晚期的重要人物,他的命运与清朝的衰败紧密相关。尽管他身处一个腐败的体制中,但他在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