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关注简史笔记!我非常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留言和讨论,您的宝贵建议和认可将成为我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宋时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
这位资深老将军的一生充满了辉煌战绩,参加过无数次重要战役,包括著名的三大战役,抗日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那么,他最满意的哪一场战斗呢?
在解放战争期间,宋时轮打出了许多精彩绝伦的战役,因此流传着一句话:“排炮不动,必是10纵。”原因是宋时轮担任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他带领部队多次在战场上及时阻击敌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回顾宋时轮参加的战役数量之多,几乎无法细数:他曾参与三大战役开篇之战的济南战役,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甚至在建国后还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
不少人可能以为,宋时轮最满意的必然是意义深远的淮海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在战斗中边打边制定策略的典范,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宋时轮最满意的却是一场名气远不及上述几大战役的战斗——那就是上蔡战役。
这场战役相比济南、淮海战役,甚至抗美援朝战争,都显得不那么显赫,那么为何宋时轮对它念念不忘?
建国后,宋时轮第10纵队的老部下陈瑛曾去南京看望这位老首长。在回忆10纵的光辉战绩时,宋时轮亲口说道:“上蔡一仗打得最好!”
为什么会这样?让我们一同回溯到故事的起点——1947年8月。
那年,为了掩护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大别山,中央决定让宋时轮率第10纵队在鲁西南一带牵制敌人,寻找机会阻击国民党整编第5师和整编84师。
要知道,国民党整编第5师可是五大王牌之一!
宋时轮清楚,第10纵队与整编第5师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劣势明显。那么如何作战?又该在哪里应战?他开始细致谋划。
很快,宋时轮制定了梯次配置,交替作战的防御部署方案。
简言之,就是第1梯队作战时,第2梯队立即接替防御阵地,并准备支援第1梯队,依次循环。这样,敌军每前进一步都要面对防线的杀伤,被迫频繁调整战略,付出沉重代价。
依靠此战术,宋时轮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也为后续的上蔡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
时间来到1948年5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多个纵队准备南渡黄河,与中野第11纵队会合,寻找机会全歼敌军。
6月,宋时轮接到紧急命令,立即率第10纵队东进,在平汉路东侧和上蔡一带布防,迅速阻击国民党胡琏部队,防止其越过洪河。
尽管命令下达时已非常紧迫——6月16日下午两点,要求6月17日上午赶到上蔡,仅剩不足20小时,但宋时轮毫不犹豫,立刻下令部队先行出发,边行军边布置作战计划。
半夜时分,侦察部队送回情报:胡琏已占领上蔡,指挥部设于城内,且其麾下11师正北渡洪河,朝开封方向进军。
宋时轮顿感任务紧迫,担心阻击计划是否能顺利实施。
来不及犹豫,他迅速决定:先攻其指挥部以吸引敌人注意,再趁敌回援时予以打击。
换句话说,就是率军向胡琏驻地猛攻,迫使其回援部队脱离主攻线,进而主力迎击回援部队。
不过,胡琏可不是轻易被蒙蔽的对手!
如果他看破宋时轮的计谋,拒绝回援,坚守指挥部,那么宋时轮的计划将彻底失败。
宋时轮开始深思熟虑。
经过判断,他相信胡琏会中计,原因有二:
第一,胡琏已占据上蔡,若指挥部被攻击,势必重视,不会置之不理;
第二,胡琏性格谨慎,增援行动带有条件,优先考虑自保,不会轻易放弃指挥部。
最终,宋时轮果断下令全军加速向上蔡城进发,做好强攻准备。
6月17日上午,宋时轮率队抵达上蔡。稍作休息后,立即部署进攻。
但这场进攻并非简单的冲锋,而是带有战术目的的佯攻。
宋时轮特别嘱咐:“对上蔡的攻击只许佯攻,不许真攻,但必须猛烈。”
第10纵队的老兵们心领神会:这是要吓住胡琏,让他以为指挥部遭重击,从而调动回援。
果然如宋时轮所料,胡琏见指挥部受到攻击,立刻命令部队回援上蔡,意图速战速决消灭宋时轮的部队,再去增援开封。
6月18日清晨,胡琏的部队发动反击。
宋时轮亲自指挥第10纵队下辖的28师和29师迎战。
尽管行军一夜未休,士兵们奋勇杀敌,誓死抵抗。
胡琏急得调动步兵、炮兵和坦克联合攻击,想要一举突破,却一次次被宋时轮部队击退。
整编第11师的回援部队遭受沉重打击。
赢得第一波战斗胜利后,宋时轮迅速下令放弃第一道阻击阵地,转移至第二道防线,准备继续以梯次战术应对敌军。
胡琏果然中计,被诱入第二道阵地,面对不同战法,再度被击溃,士气大挫。
经历连续激战,胡琏彻底失去斗志,担心整编11师会被彻底消灭,遂命部队撤退至汝南一带。
宋时轮没有乘胜追击,毕竟既定阻击任务已完成。
上蔡战役中,宋时轮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率第10纵队紧急行军至上蔡,以巧妙的战术引诱敌军回援,利用梯次战法重创敌方精锐整编11师。
这场胜利为粟裕攻克开封创造了宝贵的战略机遇。
建国后,宋时轮与老部下陈瑛闲谈时,二人对上蔡战役赞誉有加。
宋时轮坦言,这场战斗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仗。
因为在这场战役中,他运用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不拘泥于成规,凭借对敌我形势的准确判断,巧妙地斗智斗勇。
以仅860人的兵力,咬住了敌军5000多人,实属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更多互动(点赞、评论、转发),才能被认定为铁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个关注,成为铁粉,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最新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