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陟东旭
1940年8月13日,湖北汉川襄河岸边上演了一场令人匪夷所思的惊险剧:一支日军部队正追击一千多名伪军,然而,八路军却在此时挺身而出,阻挡了日军的去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血战。在这场激战中,八路军牺牲了几十名勇士。那么,日军与伪军都已经是敌人,八路军为何要挺身帮助伪军?这一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复杂背景和隐情呢?
1940年春,抗战形势愈加严峻,抗日军民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也未能幸免,面对日伪军接二连三的“清乡”和“扫荡”行动,纵队的战斗形势异常复杂和严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前身是1939年底由李先念担任司令员、朱理治担任政委、周志坚担任参谋长的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当时,纵队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并作战,一直处于敌我斗争的最前线。
在这种严峻局势下,纵队领导层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既要与敌人周旋,同时也要从伪军中寻找机会,通过策反对方,给日军实施一次致命的打击。经过深思熟虑,纵队的策反目标最终锁定了汪步青伪军第82师165旅的旅长黄人杰。这一决定基于两点原因:首先,黄人杰是个有着深厚本地根基的伪军指挥官;其次,他背后的复杂背景意味着这项任务有可能成功。
黄人杰,湖北省武昌人,抗战爆发时他曾与发小许大鹏组建了“樊湖大队”抗日,吸引了众多群众支持。然而,武汉沦陷后,黄人杰选择背叛投降,成为汪伪政权的军官,受命担任第82师165旅的旅长。与黄人杰对立的是他的发小许大鹏,后者选择加入新四军并担任营长。许大鹏深知黄人杰的性格和脉络,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策反黄人杰。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纵队领导的认可,并展开了策划。
1940年春节过后,许大鹏悄悄来到黄人杰驻扎的伪军基地。当黄人杰看到老友出现时,既惊讶又高兴,随即与许大鹏展开了对话。许大鹏故作关心地说:“听说黄家族长已经把你从家谱中除名,还说你死了也不准进祖坟,听说你还准备找个坟地?”黄人杰听到这些话,脸色阴沉,显然心情非常不悦,随即低声说道:“王八羔子才想当汉奸,都是我那个舅舅逼的。”
黄人杰提到的舅舅,杨经曲,曾在湖北省财政厅担任总务科长,并有着相当复杂的背景。在抗战爆发后,杨经曲投身“自卫军”,实际上这是一支披着抗日外衣的伪军。杨经曲通过与日本方面的关系,逐渐升至伪军高层,甚至掌控了黄人杰所在的两个旅的指挥权。许大鹏知道这一切,随即向张执一汇报了这一情况。
张执一经过详细调查,发现杨经曲与董必武有深厚的交情,二人曾是“存古学堂”的同学,并且在抗战爆发后,杨经曲每次到汉口出差都会去拜访董必武。这个信息让张执一认为,杨经曲并非铁杆汉奸,仍然有转向的可能。因此,张执一决定亲自前去会见杨经曲,尝试劝说他弃暗投明。
周志坚参谋长提醒张执一:“杨经曲可不是普通人物,你可得小心。”张执一对此却充满信心,并决定带领一支由八名身手强悍的战士组成的小队,前往汉阳展开行动。到达后,张执一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冒充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周志坚的身份,并伪造董必武的书信,以便更具说服力地劝说杨经曲。
张执一伪造的董必武书信内容明确表示,只要杨经曲决定投诚,新四军会保证他武汉家眷的安全。杨经曲收到这封信后,态度有所软化。毕竟他和董必武多年来的友情深厚,这封信让他产生了转向的念头。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杨经曲终于决定与新四军合作,指示黄人杰及其他伪军旅长前来商议“反正”事宜。
在此过程中,黄人杰对舅舅的决定并没有提出异议,因为他在大革命时期曾是我方成员,尽管此后与组织失联,但他始终没有做过任何有损民族利益的事情。因此,他对反正没有任何阻力。与黄人杰一同反正的,还有旅长袁四正,他也没有反对这个决定。
8月13日,黄人杰和袁四正领导的伪军部队正式举事。通过夜色掩护,伪军部队悄悄出发,经过20多小时的行军,终于在第二天傍晚抵达襄河南岸。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袁四正的副官提出了一个问题:“旅长,新四军日后会不会跟咱翻脸?”这一句话让袁四正不禁产生了疑虑,担心新四军日后会秋后算账,于是他决定带着一部分部队返回日军据点。
袁四正的决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他的脱队举动让日军得以迅速追击。当时,新四军已经在河岸边布置好防线,准备将伪军顺利渡过襄河。但日军的骑兵和机动部队很快赶到,形势变得异常紧张。尽管如此,张执一早有准备,新四军的战士们迅速展开了激烈的抵抗,成功掩护了反正的伪军渡过了襄河。
遗憾的是,尽管大多数部队成功渡过了河,负责掩护的新四军牺牲了约30名战士,其中包括连长张子敬。最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行动,伪军两个旅成功反正,整编为豫鄂挺进纵队的第4支队。
这次策反行动的成功,不仅削弱了敌人的力量,还壮大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为后续的抗战形势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