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为何找尉迟敬德,而不是更忠诚的秦琼
迪丽瓦拉
2025-09-16 08:33:27
0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并稍微丰富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如何判断秦琼是否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又如何证明秦琼在忠诚度上不及尉迟恭?实际上,秦琼确实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从李世民的角度看,尉迟敬德的忠诚度显然高于秦琼。

此前我写过一篇专栏文章,结果引发了不少争议,许多人指责我“篡改历史”,还有人坚称“秦琼根本没参加玄武门之变”,甚至有人理直气壮地表示“秦琼当时在外地出差”。我只是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根本没有能力篡改历史,咱们还是本着事实说话,依据正史,再结合其他史料和合理推断,来探讨秦琼究竟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

我的论据很明确:《旧唐书》中至少有三处明确记载秦琼参加了这场政变:

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于玄武门诛杀建成、元吉。《太宗本纪》

六月四日,(秦叔宝)随同诛杀建成、元吉。事毕后,拜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秦叔宝列传》

武德九年,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讨伐建成余党于玄武门。《长孙顺德列传》

这三段记载文字明确、毫无争议,告诉我们秦琼(秦叔宝)确实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旧唐书》作为正史,其史料权威性得到学界普遍认可,我个人也认为,《旧唐书》的可信度比《新唐书》更高。

有趣的是,《新唐书》却没有提到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但也找不到任何证明秦琼当时不在现场的证据。那位声称“秦琼当时在外地”的朋友,也未曾提供任何佐证。如果有朋友掌握相关证据,欢迎补充分享。

事实上,《新唐书》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极其简略,几乎只在少数人物传记中草草带过,缺乏具体细节。由于这两部唐代史书都是采用传记体,事件细节分散在多个人物事迹中,导致还原玄武门之变的全貌颇具难度。

比如,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数上,《旧唐书》有“九人”说,也有“十七人”说,而我从不同传记中统计,至少发现三十余人参加了这场事件。这个名单还未包含发挥实际影响但未亲临现场的张亮、温大雅,以及身份有争议的李勣。

我整理出如下名单,欢迎大家补充: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顺德、长孙无忌、程知节、尉迟恭、秦琼、侯君集、段志玄、张公谨、屈突通、高士廉、张士贵、宇文士及、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安元寿、吴黑闼、庞卿恽、樊世兴、元仲文、敬君弘、吕世衡、常何、李客师、薛万钧。

以上皆出自《旧唐书》,至于《新唐书》为何对这一事件记载极为简略,大概是为了维护李世民的正统皇权形象,这种做法属于“史家的技巧”。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新唐书》未记载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就断定他没有参加。

事变后,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等人获封一等功,成为吴国公、右武侯大将军,食邑高达1300户;而秦琼则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食邑仅700户。

这份赏赐差异,或许是导致一些人怀疑秦琼未参加玄武门之变的原因。

不过,这样的比较未必公平。因为玄武门之变之前,秦琼的地位远高于尉迟敬德,他的升迁空间已经有限。

比如武德三年美良川之战后,秦琼被封为正二品“上柱国”,李渊甚至亲口说“我的肉都可以割给你吃”。才归唐一年,他就跃升至正二品,这在当时非常罕见。大家知道,大唐第一战神李靖,一生征战才达到从一品官阶。

武德四年洛阳之战后,秦琼又被册封为翼国公,而同期的尉迟敬德则既无爵位也无显赫职衔,仅是秦王府的左二副护军。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飞速崛起,而秦琼已无晋升空间,因此两人的地位反差显著。那么,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史书未详细记载,我只能依据史料零散线索,结合个人推测,和大家分享。声明一下,这仅是推测,不是定论。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设计了七个战区:

一是甘露殿和两仪殿,主要控制李渊和宰相班子;

二是玄武门内,目标是李建成、李元吉;

三是玄武门外,防御太子府和齐王府护卫;

四是永春门和承天门,防止李建成从此进入宫城;

五是嘉猷门,作为万一失败时的撤退指挥所;

六是芳林门,用来接应李世民逃离宫城;

七是弘义宫,保护秦王家小。

根据零星史料,秦琼很可能负责永春门,同行的还有程咬金和张士贵。

永春门是玄武门的备用入口,李建成若不从北边的玄武门出击,就会走南边的永春门。玄武门是首选,段志玄、张公瑾、尉迟敬德以及李世民本人都在那里。

若李建成改走永春门,那里就成关键防线,因此必须由可靠武将把守,秦琼、程咬金、张士贵组合的战斗力毫不逊色于玄武门守军。

虽然李建成最终选择玄武门,永春门未能发挥预期作用,但那里仍然爆发了激烈战斗。史料记载,东宫侍卫在得知太子遇袭后,从南北两门发起进攻,试图突入宫城。同时,驻守皇城的十二卫府兵中也有支持太子的兵马参与作战。

秦琼等人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苦战数小时,直到李渊同意交出兵权,并由宰相裴矩和宇文士及于永春门宣布圣旨,战斗才告一段落。

因此,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中功不可没,只是因李建成选择玄武门,秦琼的贡献相对尉迟敬德不那么显眼。

从史料看,秦琼与李世民的关系远不及尉迟敬德亲密。

尉迟敬德加入唐军较晚,且经历过一次信任危机。洛阳之战时,旧部背叛,尉迟敬德被屈突通等人扣押,差点丧命。

李世民却选择信任他,不仅释放了尉迟敬德,还安慰他别介意,赏赐丰厚,并告诉他“若觉得委屈,可以随时离开,我绝不会怪你”。

此后,尉迟敬德便将性命托付给李世民,至少两次救过李世民的命。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曾试图拉拢尉迟敬德,他拒绝了;李元吉也曾想除掉尉迟敬德,幸亏李世民出手相救。

可见,尉迟敬德与李世民有过生死交情,是玄武门之变的积极推动者。事变当天,李元吉曾用弓弦勒住李世民脖子,关键时刻,正是尉迟敬德一箭射杀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

所以,尉迟敬德的忠诚无人能及,是李世民极为信任的重要将领。

相比之下,秦琼的忠诚度要逊色许多。

首先,秦琼与李渊关系最为密切,这让他在秦王集团中被打上了“中间派”标签。或许正因如此,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并未邀请他参与。

其次,秦琼是个讲义气的人,但他与李世民的关系更多是基于工作,私交不深。后来李渊任命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才使他逐步站稳李世民阵营。

由此看来,根本不存在“秦琼比尉迟敬德更忠诚”的说法。发动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主动找谁的问题,而是谁主动表现出意愿的问题。被领导主动找上的,通常不是核心谋士,而是执行者。

看看尉迟敬德,围着李世民不停地进言:“若你不行动,我就辞职归隐,不服侍你了!”这种表态早已与李世民生死相依。

实际上,在正史中,尉迟敬德的形象远比秦琼更为立体饱满。后人偏爱秦琼,主要是受《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影响,甚至将他神化为战神级别的军事天才。其实这夸张了,论军事才能,他与尉迟敬德一样,都是猛将,难称真正的统帅。

---

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如果想再调整风格或者加细节,我可以继续帮你优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文字量也尽量保持接近原文。 --- ...
原创 仁... “仁寿宫之变”看似是一场隋炀帝杨广为了迅速上位而在宫廷内发动的权力斗争。然而,这场变动背后,其实隐藏...
原创 毛... 毛主席是一位睿智、博学的伟人,他不仅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待人。然而,...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 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集团更加复杂化,不能完全以关羽单方面攻打樊城来看待这件事,而是要基于...
原创 他... 陈布雷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关键历史时刻担任记者,深知时局与社...
“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 中新网柏林6月22日电 当地时间21日,“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公爵博物馆开幕。 图为开幕式...
原创 秦... 秦大士:背负先祖骂名的状元郎与家族气节的重塑之路 一、秦桧家族的荣辱兴衰:从朝堂权臣到历史罪臣 绍...
原创 升... 暑期创作大赛 根据统计,开国将军中有五位将领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晋升,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原创 周...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江门完成视察工作后,原计划当晚返回广州。当时,工作人员面临一个难题:到底...
原创 国... 国共内战,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告终。若要探究其失败原因,一言难尽,因为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原创 《...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京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播出推进会...
原创 1...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62年,地点是南京。这张照片非常罕见,四位身穿中山装的将领,都是开国初期...
原创 李... 辉煌的大唐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朝代。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后世铭记于心的杰...
原创 王... 某次,宋仁宗邀请大臣们一同前往后花园钓鱼,王安石也在列。当众人忙于交谈、享受宁静的钓鱼时光时,王安石...
原创 黄... 1948年11月,刚刚接任国军12兵团司令的黄维接到命令,要求兵团从驻马店确山一带集结,按照国防部规...
原创 此... 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血雨腥风,通常在这样的变动中,往往会造就一些喜怒无常的帝王。例如,宋太祖赵...
原创 杀... 关于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火并的事件,历史书籍和演义小说几乎是一致的,都把宇文化及塑造成了一个奸臣。然...
原创 清... 现呈献一组经过精心上色处理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那...
情同朱张:东汉之交的信义微光 在东汉的岁月长河里,朱晖与张堪的故事,似一颗温润的珍珠,折射出信义与情谊的璀璨光芒,于历史的幽微处,...
原创 朱... 明宣宗朱瞻基:一位年轻皇帝的诡秘之路 在明朝的16位帝王中,朱瞻基的文治武功常被认为可以排进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