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刚刚接任国军12兵团司令的黄维接到命令,要求兵团从驻马店确山一带集结,按照国防部规定的指定路线向徐州进发,目的是为了支援困于碾庄的国军7兵团。
接到命令后,黄维立刻动身,但这一段艰难的行程,确实让他饱受折磨。国防部给出的行军路线,被证明是让人头疼的根源。这个路线的设计完全从“最短时间”出发,却完全忽视了沿途的路况问题。黄维出发后,面临的不仅是四条大河横亘在前,还要穿越一片片湿地、沼泽和支流。对于一个数十万人的庞大兵团来说,这样的地形无疑是灾难性的。
一、“书呆子”作风的体现
当时,黄维正在驻马店确山一带,接到了前往徐州的命令。黄维虽然刚刚上任12兵团司令,但从理论和教育的角度,他在军队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早在1948年上半年,黄维还在武汉负责招募和训练工作,在那时他提出的一整套培训方案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他曾任国军“新制军官学校”的校长,培养了大量有潜力的军官。
然而,这些成就并没有为他在战场上提供多少经验。12兵团的成立打破了他一度安稳的生活。1948年8月,国军决定进行军队整编,组建若干兵团以应对激烈的战局,12兵团也因此诞生,最初包括第18军、第10军、第14军和第85军等部队。特别是18军,是胡琏的基础部队,然而因为白崇禧的干预,胡琏未能出任12兵团司令。于是,黄维在武汉负责招募时被任命为12兵团司令。
黄维虽然在理论和组织方面表现出色,但缺乏前线经验,这也使得他在实际操作中显得过于“书呆子”。杨伯涛曾形容黄维为“久离军队,是个外行”,并指出他缺乏灵活应对战局变化的能力。
12兵团出发时,黄维按照国防部的计划路线进军,但这条路线并没有考虑到途中存在的巨大障碍。确山到正阳、新蔡,再到阜阳和蒙城之间,黄维面对的是一连串的大河与沼泽,五条主要河流和众多支流让兵团无法顺利前行。更麻烦的是,黄维没有改变路线,而是严格按照既定路线行进,结果耗时11天才勉强到达蒙城。
即使如此,黄维依旧固守军事纪律,坚决执行命令,但这个固守规则的“书呆子作风”却让他错失了许多机会。
二、放弃蒙城的错误决定
1948年11月18日,12兵团终于抵达蒙城。黄维决定在这里稍作停顿,商讨下一步计划。此时,侦察兵报告说,附近有大量解放军部队,显然中野军正在准备对12兵团进行拦截。杨伯涛建议,应该在蒙城固守,而不是贸然前行。杨认为,中野可能会采取正面进攻,这意味着敌人准备进行大规模反击。因此,黄维应该谨慎应对,保全自身的同时,再考虑支援其他部队。
但黄维经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继续前进,忽视了蒙城作为补给点的重要性。没过多久,蒙城便被中野占领,这一失误直接导致黄维失去了补给源。12兵团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因为缺乏补给,陷入了困境。
蒙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防守据点,更是兵团的补给枢纽。黄维在离开蒙城后,没能及时补充物资,导致兵团粮草和弹药迅速消耗殆尽。当时,12兵团依赖空投补给,但每日仅能获得十几吨补给,根本无法满足庞大兵团的需求,最终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三、物资匮乏与士气崩溃
在被围困于双堆集后,黄维最初充满信心,认为凭借兵团的兵力和重型装备,可以顺利突破围困。然而,持续的激烈战斗和过快的物资消耗让他开始感到焦虑。最初离开蒙城时,兵团所带的物资仅够支撑一周,然而由于突围失败,物资消耗异常迅速,几乎在短时间内耗尽。
随着寒冷的冬季到来,12兵团的士兵开始遭遇饥饿与严寒的双重困境。士气急剧下滑,而南京方面的空投支援也越来越难以维持。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廖运周的110师选择了起义,这使得黄维陷入了更为复杂的局面。
黄维愤怒异常,尤其对23师发火。他不仅取消了85军军长吴绍周的兵权,还严厉监视了23师。23师的黄子华师长因不满黄维对部队的苛刻管理,加上物资被截留,士气低落,最终决定投诚。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黄子华于12月10日晚率领23师及所属部队正式向解放军投降。
23师的投降彻底打破了12兵团的防线,也让解放军能够轻松对双堆集实施打击。黄维的兵团失去了最后的抵抗能力,面对接踵而至的压力,12兵团的命运也已经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