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江门完成视察工作后,原计划当晚返回广州。当时,工作人员面临一个难题:到底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较为合适。那时珠江三角洲水网纵横,河湾众多,而公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桥梁更是凤毛麟角,出行极为不便。
工作人员权衡后认为,若让周总理乘汽车返回广州,必然会遇到沿途渡口排队等待过江的车辆和群众,若不让路,途中将耗费大量时间。但若优先让汽车快速通过,让排队群众和车辆让路,这种特权行为是周总理绝对不能接受的,也不会允许的。
于是,经过与周总理的沟通并得到他本人同意后,广东的同志们决定改为安排周总理乘船返回广州。这样既能避免汽车堵塞,也有可能比汽车更快抵达。更重要的是,船舱空间宽敞,方便周总理途中休息,保证身体状况。
为了让周总理在夜间航行中不受机帆船发动机隆隆声的干扰,广东同志们做了充分考虑。周总理乘坐的小木船并不启动自身马达,而是由前方一艘机帆船用绳索牵引,既安静又平稳。
晚上10点左右,机帆船拖着小木船朝广州方向缓缓启航。航行约两个小时后,前方拖船突然加大油门,发出几声轰鸣后却无法继续前进。经检查,发现船只意外搁浅了。
奇怪的是,船并未偏离航道,怎么会搁浅呢?原来,珠江三角洲河道水位会随着珠江口外海潮涨落而变化。恰逢午夜12点过后,正值大海落潮,河道水位降低,导致船只触底搁浅。
这突发状况让负责警卫的同志们紧张不已,冷汗直流。面对困境,大家无计可施,只能耐心等待涨潮再继续行驶。
据工作人员回忆,不久前公安厅曾截获特务的行动计划。周总理在该地区活动多日,难免被港澳的国民党特务注意到。如果特务发动袭击,乘船偷渡,仅需几个小时即可抵达此地。因此,安保负责人冠厅长等人倍加警惕,丝毫不敢懈怠。万一真的发生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周总理安慰大家说,警卫人员不必总是担心危险,目前的状况并不会有安全隐患。随后,他给大家讲述了自己1925年在广州经历的两次生死险境。
第一次是在1925年6月,当时周总理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率领2000多名学生军举行游行,抗议英国警察在上海制造的“五卅惨案”。游行队伍行进至沙基时,突然遭英法军队开枪扫射。
当时,游行队伍密集地挤在河边狭窄的街道上,前有河流,后有高楼,空间局促,情况突发,根本无处躲避。枪声中当场有五十多人中弹牺牲,百余人受伤。周总理身边两名同志也不幸中弹身亡,与他并肩的两人同样遇难。周总理迅速伏地,才侥幸逃过一劫。邓颖超曾说,这是周总理一生中首次遭遇险境。
第二次是在“沙基惨案”发生两个月后,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广州实行宵禁。周总理当时乘汽车返回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司令部,却不知蒋介石与何应钦提前两小时实行戒严并更换口令。
当座车接近司令部门时,由于口令不符,守卫突发机枪扫射,司机及随行警卫中弹牺牲。周总理迅速躲到座椅下,幸免于难。
周总理讲述这两次险情时,广东的一位同志拿出笔记本准备记录,他却摆手示意,“往事而已,不用记。”
听着这些惊险故事,在场众人无不感到震惊,甚至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也是首次听闻他的这些经历。
讲完1925年的险情,周总理微笑着说:“命大,那两次都安然无恙。”大家听后纷纷笑了,没想到周总理竟如此乐观。此时,河水轻轻流淌,蛙声此起彼伏。海潮再次上涨,机帆船重新启航,继续向广州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