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呈献一组经过精心上色处理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百态,为研究清末民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可视化资料。
这张老照片中两江总督刘坤一带着官员视察汇文书院,跟中外教员在三层钟楼前合影。那会儿刚打完甲午战争,朝廷被揍得够呛,刘坤一虽说防着洋人传教,可也知道教会学校能教“洋学问”(算术、外语这些),只能捏着鼻子合作。汇文书院是美国教会建的,这钟楼在当时南京城算“稀罕货”,西式洋房戳在传统街巷里,本身就是中西碰撞的活招牌。
1899年春,张之洞在武汉总督府摆宴招待德国海因里希亲王。你瞅这座位安排特有意思:中方官员背对着门坐,德方反倒面朝门,可张之洞却挨着亲王挤在德方那侧中间!那会儿德国在山东正惦着扩张,张之洞一边搞洋务想图强,一边又得防着洋人耍心眼,这座位既是给王室面子,又暗戳戳透着“我得盯着你”的小心思——毕竟晚清和洋人打交道,处处都得在“讨好”和“提防”里找平衡。
再看背景墙上垂着的拓片,是南朝《襄樊铭》!张之洞可是洋务派里的“文化人”,挂这么大张碑文,一方面显摆咱中国千年文化底蕴,让德国人知道咱不是好糊弄的;另一方面,《襄樊铭》讲的是守城御敌,暗戳戳提醒对方“湖北地界不好惹”!这时候离八国联军侵华就差一年,德国早想在华中抢地盘,张之洞办汉阳铁厂、练新军都得借洋人的力,宴席上的座位、墙上的拓片,全是他在“合作”与“警惕”间走钢丝的算计,每个细节都藏着晚清大臣的无奈与精明呢!
这张1910年的老照片,说是滇越通车典礼的宴会,实则跟演大戏似的——中法官员挤在一桌,清朝的长袍马褂和洋人的刀叉碰一块儿,咋看咋别扭!您瞧那棕榈叶扎的花里胡哨,洋人穿着笔挺的西装举着高脚杯,脸上笑盈盈的,可骨子里全是算计——滇越铁路说是通车庆祝,说白了就是法国人在咱云南地界儿插旗子呢!这条从越南修到昆明的铁路,明面上是通商,暗地里就是把咱的锡矿、茶叶往外卖的“抽血管道”。
要说最扎心的是啥?这铁路465公里云南段,全靠三十多万中国劳工拿命堆出来的!修路时没吃没喝,累死、病死的超过八万,山里头埋的全是咱老百姓的骨头!再看那些清朝官员,赔着笑脸,心里头比谁都清楚:这哪是啥中西合璧的宴会,分明是洋人踩着咱劳工的尸首,在咱家门口开“庆功宴”呢!这场面看着热闹,实则是咱近代史上一块揭不开的疤——洋人赚得盆满钵满,留下的却是咱云南百姓的血泪和数不清的屈辱。
您瞅瞅这张照片,简直能把肺气炸!清末那时候,通商口岸的海楼顶层供着文昌帝君和关二爷,本来是咱中国人求功名、讲忠义的地儿,结果一帮穿西装的洋鬼子直接搬桌子摆酒,在神像跟前划拳碰杯!最扎心的是神龛旁边还露着彭玉麟的对联——这彭玉麟可是湘军里响当当的硬骨头,一辈子书画刚直,哪成想自己的墨宝如今成了洋鬼子酒局的“背景板”,这不妥妥的打脸吗?
说白了,这就是半殖民地的荒唐日常!洋人靠着不平等条约拿到“治外法权”,在咱地盘上想干啥干啥。您想啊,文昌帝君管文化,关二爷管信义,可洋人偏要在这“圣地”里灌酒喧闹,明摆着是践踏咱的信仰,炫耀他们的特权!
1903年这张照片啊,堪称晚清外交的“魔幻名场面”!您瞅慈禧太后端坐在中间,一身绣着大龙的朝服硬邦邦地支棱着,头上旗头坠满珠翠,按说该是威风八面,结果被美国公使夫人康格太太拉着手,活像被拽进西洋社交场的老佛爷——要知道,紫禁城这“铁门槛”从前连外国男人都难迈半步,如今一群穿蕾丝蓬裙、戴高帽的洋太太扎堆进来喝茶,搁过去想都不敢想!
康格太太握着慈禧的手,说是“亲切交流”,实则是《辛丑条约》后洋人对清廷的“驯化展示”——您想啊,三年前八国联军刚打进北京,慈禧还穿着粗布衣服往西安逃,如今却在紫禁城跟洋太太们唠家常,又是送苏绣荷包,又是夸人家帽子“精巧”,这哪是单纯的下午茶?分明是慈禧给自己“递台阶”:借着“夫人外交”告诉洋人,咱大清“开化”了,以后别总动刀子!
您看这照片里的妇人,宽袖长衫配宽松裤,一看是清末民初普通汉族女子的打扮,可最扎眼的是她那双小脚——裹得跟粽子似的,走路都得扶着人,这就是旧社会坑死人的“缠足”!
那会儿虽说已经是清末民初,洋人的火车、电灯都进来了,可老辈人心里的规矩还没破。这姑娘能穿上干净长衫,说不定还是哪家士绅小姐,家里有点闲钱供她“养脚”,但也正因为是“体面人家”,才更得守这吃人的礼教——裹脚是“家教好”的标志,放脚反倒要被戳脊梁骨。
1926年这张照片,拍的是瑞典王储古斯塔夫·阿道夫(后来的瑞典国王)在故宫里“打卡”的场景!您瞧他穿着西装,站在故宫的红墙黄瓦前跟工作人员扎堆合影,活像个来逛“东方大古董店”的洋范儿游客。要知道,这时候故宫刚从“皇家禁地”变成博物院没两年(1925年才正式开放),外国王室成员能进来溜达,搁以前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破天荒”!
1926年,瑞典王储一行在北海吃早餐,放现在看就是个“跨次元混搭秀”!您想啊,北海那可是老祖宗堆假山、赏荷花的皇家园林,这会儿摆上了西式长桌,刀叉碰着玻璃杯叮当响,王储穿着西装坐在西式餐桌旁,面前摆着牛奶面包,身后是穿马褂的清朝服务员,这画面跟拍电影似的,要多魔幻有多魔幻!
最有意思的是,王储吃完早餐顺走了桌上的青花瓷餐具当“纪念品”,这套餐具后来摆在瑞典东方博物馆里,旁边标注“1926年中国北海赠礼”——您说,这到底是文化交流,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文物搬家”呢?
1926年10月27日这场梅宅的饭局,简直是民国文化圈的“高光混搭现场”!北京无量胡同的梅家大宅里,梅兰芳像招呼自家亲戚似的把瑞典王储夫妇迎进客厅——您瞅这座位安排就有意思:梅兰芳和王储夫妇仨人坐正中间主位,两边围着公使、参事和戏曲理论家齐如山,活像一场“中西文化唠嗑会”。
要说梅兰芳有多会待客?听说王储爱考古,他提前三天从朋友那儿搬来几十件古玩,把客厅摆得跟小博物馆似的。最绝的是那块兽首雕刻的田黄印章,往博古架上一放,王储刚进门就迈不动腿了,捧着印章对着光转来转去,眼睛都亮了!梅兰芳瞅准时机一抬手:“您喜欢就带走!”这可不是普通礼物——田黄印章在文玩圈里那是硬通货,搁现在能换套四合院!
酒过三巡,梅老板袖子一挽,直接在客厅里来了段《琴挑》——水袖一甩,眼波流转,把王储夫人看得直拍巴掌!等到《霸王别姬》舞剑时,王储激动得站起来模仿项庄舞剑的架势,差点碰翻桌上的景德镇花瓶,逗得满屋子人直乐。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连故宫文物都得打包南迁的年代,梅兰芳能在自家客厅里,用一桌炸酱面、两段京戏,让欧洲王室记住“中国有个梅兰芳”,已经是乱世里最体面的文化坚守了。
1931年12月15号,老蒋(蒋介石)第二次撂挑子不干了,通电宣布下野。为啥呢?当时国民党内部乱成一锅粥了!
之前开“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好家伙,居然在南京、广州、上海三个地方同时开了三个“四大”!这架势,摆明了就是各派系谁也不服谁,彻底分裂了。
南京这边(“宁方”)的老蒋势力,后来想挽回局面,就发电报邀请广州那边(“粤方”,主要是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反蒋派)和上海那边(“沪方”)的中央大佬们一起来南京,开个“四届一中全会”,想着把党重新捏合起来。
但广州那帮人硬气得很,回话说:想让我们去南京开会?行啊!但有个条件——老蒋必须先下台!意思就是: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不把他搞下去,这会是开不成的。
老蒋这边呢?当时形势确实对他不利。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骂声一片,都怪他“不抵抗”;党内反对派又借着这股劲儿猛攻;再加上他刚把“太子”胡汉民软禁了(“汤山事件”),得罪了一大票元老,搞得天怒人怨。他一看这架势,硬扛下去可能更糟,不如以退为进。于是,在12月15号,他就“顺应民意”,通电辞职下野了。
照片里这场景,就是下野前“最后的晚餐”了。你看1931年冬天拍的这张合影,老蒋(前排左四)在一群国民党元老中间,估计心里五味杂陈。表面上大家还在一起合个影,维持个体面,但其实很多人心里巴不得他赶紧走。他这一走,粤方大佬们才终于肯动身去南京开会。
不过啊,老蒋可不是真认输。他下野前早就安排好了:军队实权还在他的亲信手里(尤其是何应钦),财政大权也由他的“钱袋子”宋子文把控(宋在他下野后也立刻辞职,还顺手把国库快掏空了,给继任者孙科挖了个大坑)。他这招“以退为进”玩得溜,名义上下野了,实际上遥控着呢。果然,没过几个月(1932年3月),局势一变化,他又风风光光地回来了,重新掌权。
所以这张照片,拍的是老蒋“暂时退场”前的瞬间,背景是国民党内斗得最凶、最分裂的一刻。粤方看似“逼宫”成功,但老蒋的势力根深蒂固,他这第二次下野,更像是一次“战略性撤退”。
1922年,咱们中国文化圈里发生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儿!那年5月23号,北京世界语学会正式揭牌成立啦,这学会可不简单,聚集了一群热衷国际交流的文化人。您猜怎么着?周作人周先生当选了会长,他哥鲁迅更是亲自来捧场子,参加成立庆祝活动。现场那叫一个热闹,照相机咔嚓一声,记下了周氏兄弟同框参与世界语活动的珍贵瞬间。
您瞧这张老照片,前排坐着的可都是核心人物:左起第一位是王玄,挨着的是吴空超,然后就是会长周作人,旁边张禅林、爱罗先珂,这位爱罗先珂还是位外国朋友呢,再往右就是鲁迅鲁先生,接着是索福克罗夫和李世璋。后排站着的也都是学会骨干,从左数谢凤举、吕傅周、罗东杰、潘明诚、胡企明、陈昆三、陈声树、冯省三,满满当当站了一排。
这张1948年的合影里,坐中间的老爷子可是个“活化石”——萨镇冰,当年89岁,人送外号“八九叟”。您别看他坐那儿笑眯眯的,那可是经历过甲午海战炮火把海水都炸红的狠人!想当年他在福州船政学堂学开军舰,跟着北洋水师跟日本人死磕,船都打沉了还游上岸接着干,一辈子从晚清的辫子军熬到民国的军舰,又等到新中国成立当政协委员,妥妥的“跨世纪见证者”。
照片题字写着“与看护林莲英及伊子王传春”,这里头藏着老辈人的讲究:“伊子”就是“他的儿子”,可为啥姓王不姓萨?大概率是家族里过继来的嗣子,旧社会讲究“香火传承”,亲兄弟家的孩子过继过来很常见。林莲英标着“看护”,可能是家里晚辈或者佣人,那会儿能拍照的都是有点家底的,萨家作为福州名门,即便晚年也保持着“体面人家”的派头。
最有意思的是,1948年正是国共内战白热化的时候,老爷子没跟着国民党去台湾,愣是留在福州,后来还帮着地下党保护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接着为海军建设出主意——这哪儿是普通家庭合影?分明是一位“三朝元老”用一生写就的“近代中国海军沉浮录”,连皱纹里都藏着“咱中国人就得守着自己的根”的倔强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