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之后,三国的局势愈加复杂,斗争进入了更加错综的阶段。曹操做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战略决策:主动放弃江陵。这个决定,最终成为了孙刘联盟分裂的导火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围攻曹仁坚守的江陵。江陵地处长江要冲,犹如一颗钉子深深扎入江防之中。刘备在《隆中对》中规划的战略,依赖于江陵的控制。孙权也面临着曹军的多重压迫,若能占领江陵,不仅可以稳固江东防线,还能在多线作战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曹操却在此时看到了江陵可能带来的分裂机会。他的谋士郭嘉当年扫荡河北的经验给了他极大的启示:“急之则相持,缓而后争心生。”对于三国的局势来说,分化强敌联盟,促使两弱对抗一强,才是最理想的战略。
于是,曹操果断放弃了江陵,但依然坚定固守襄阳,依托襄阳的优势地形形成高屋建瓴之势。随着局势的发展,孙权在占领江陵后,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防备曹操的进攻,也需应对来自刘备的威胁。赤壁之战后,刘备因此得到了南郡的控制,并将大本营移至油江口(今湖北公安西北)。
然而,刘备和孙权皆为权谋高手,彼此之间不可能轻易被分裂。刘备巧妙地向孙权提出借南郡的请求,而孙权最终答应了这一提议。这一决定令曹操惊讶不已,甚至在接到消息时,手中的笔因震惊而掉落。刘备通过权谋的手段,成功劝说孙权:“你不仅要防范曹操从江淮方向进攻,淮南作为江东的外围屏障,更是至关重要。若江陵交给我驻兵,不仅能减轻你的压力,且有助于两国联手抵挡曹军。”
这番话并非空洞的策略,事实上,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的军队正加紧在淮南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并且进驻合肥,压力巨大。虽然孙权警觉刘备的野心,但当时最大威胁仍是曹操,因此他最终同意了刘备的请求,而鲁肃也支持这一决策。
尽管曹操的分化策略一时未能奏效,但他依旧耐心观察局势的变化。曹操在淮南不断施压,同时保持荆襄的防线稳定。他并未阻止刘备的发展,而是相信孙权终究会无法忍受刘备的扩张。果然,刘备在获得江陵后,随即计划向西扩展,侵入益州,开启了向蜀地的进军。实际上,孙权曾提议与刘备联合攻占益州,但刘备对此不屑一顾,敷衍了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因担忧曹军攻占汉中后趁势进攻蜀地,邀刘备入川讨伐张鲁并抵抗曹操。刘备带领近三万军队进入益州后,立即翻脸并轻松夺取了益州。孙权感觉自己被背叛,愤怒至极,直斥刘备为“猾虏”。他派遣诸葛瑾前往蜀地,要求刘备归还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等郡,然而刘备却继续以“打下凉州,再归还荆州”为借口推托。
面对孙权的愤怒,刘备并未作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而孙权此时的心态也逐渐变化。当曹操攻打汉中时,刘备担心两线作战的压力,最终选择了和解,并重新划定边界。尽管孙刘矛盾暂时平息,但曹操深知“二虎相争”的局面将逐渐展现效力。曹操一方面在淮南强势施压,另一方面打击孙权的心理防线,使孙权逐渐意识到,自己当初将江陵借给刘备的决策存在问题。
随着曹军持续进攻淮南,孙权的压力加剧,这使得他不得不考虑与刘备的矛盾。曹操的策略显现出了深远的影响。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孙刘联盟的脆弱性愈加凸显。鲁肃一生致力于推动联刘抗曹的政策,而他去世后,孙权阵营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吕蒙接替鲁肃职务,提出了除掉刘备手下的关羽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围攻襄阳,曹仁坚守樊城。孙权察觉到这是削弱刘备力量的良机,便派人给曹操写信表忠,并表示将联合曹操讨伐关羽。与此同时,吕蒙率领士兵伪装成白衣商人渡江,突袭江陵,成功拿下江陵。而曹操巧妙地借此机会,让孙权的信件通过弩箭传递给关羽,告诉他孙权即将攻击江陵。这样一来,曹操既可促使刘孙相互消耗,又能坐收渔翁之利。
关羽陷入樊城久攻不下,无奈撤退。与此同时,吕蒙成功攻占江陵,关羽被迫退守麦城,但最终被孙权半路截杀,父子被擒。孙权为了彻底断绝与刘备的联系,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接收关羽的遗体并给予极高礼遇,安葬其尸体。这一举动,巧妙地将刘备的愤怒引向曹操,从而减轻了孙权的压力。
此时,孙刘之间的关系已然破裂,曹操早先的一步棋已然收获果实。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去世,曹丕继位,自立国号“魏”。刘备在次年自立为帝,开始着手报仇,并发动战争攻吴。最终,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彻底决裂,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可以说,曹操的战略眼光在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通过主动放弃江陵,并在淮南不断施加压力,成功使孙刘联盟分裂,最终为魏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这一策略也正印证了郭嘉那句名言:“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对于强国而言,分化弱国联盟,打破两者的合作,是战略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