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武则天墓前61座无头石人,千年来无法解释,却被两个农民揭开谜底
迪丽瓦拉
2025-09-16 09:31:45
0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这位千古女帝,在上阳宫去世。依照她的遗愿,唐中宗将她安葬于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并列合葬。乾陵是唐代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遭盗掘的陵墓,然而,围绕着这座宏伟陵墓却有一大谜团——61座“无头石人”。

这个谜题困扰了世人千年,直到1971年,两个农民的偶然发现才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底。乾陵内有许多陪葬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20多座巨型石雕。这些石雕中,有动物形态的,也有人形的,而其中61座人像则整齐排列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两旁。最初,考古专家们对这些石像的身份感到困惑。随着研究深入,他们偶然发现,这些石雕的背后有少数石像上刻有字迹,内容大致是石人像的姓名、官职及其国别。

虽然这些字迹在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后,已十分模糊,但专家依然能辨识出如“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等字样。由此,专家们确认,这些石像的原型应当是当时唐朝的蕃臣。石像所穿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佐证了这一点。实际上,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十分频繁,拥有这些石像并不奇怪。唯一让人疑惑的,是这些石像为何都是“无头”的。究竟是石像在铸造时就没有头,还是在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头部呢?

经过细致的考古研究,专家们倾向于认为是前者。首先,石像脖部的断口并不平滑,而且每一座石像的断裂方式也各不相同,显然是受到外力的干扰所致。其次,宋朝的游师雄曾留下文字记录,他提到在他的考察中,这些石像的头部依然存在,说明这些石像损毁的时间大约是在宋朝以后。

关于石像损坏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法认为,这些石像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遭到破坏。当时,外国使臣看到这些石像后,发现其中竟然有自己的祖先,愤怒之下,便将石像头部摧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石像是当地百姓在明朝时期毁坏的。因为当时该地区发生了瘟疫,百姓认为瘟疫的发生是石像引起的,于是纷纷砸掉了石像的头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末的外国使臣与当地百姓联手破坏了石像。据说这些使臣在看到石像后,觉得十分羞愧,于是便在夜晚偷偷派人将石像头部毁掉,同时散布谣言,说石像是造成灾难的根源。

这些说法众说纷纭,究竟哪种才是事实呢?经过进一步考证,后两种说法显然更为可信。明朝诗人李梦阳在他的诗作中曾提到,乾陵的石像已经出现了断手和折枝的现象,说明在明朝时期,石像就已经遭到损毁。此外,陕西在金朝和元朝时期先后被少数民族统治,这也使得少数民族有可能对石像产生破坏行为。不过,这种说法依然不够确凿,因为若是少数民族要毁坏石像,应该不仅仅是破坏头部,连身躯部分也会遭到破坏。

最终,考古学家在文献中找到了一个重要线索。根据史料记载,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了强烈的关中大地震,这场震动的强度可能达到8至11级。震动极有可能导致石像的损毁,特别是这些石像的脖部相对较细,石质材质也特殊,因此脖部更容易折断。通过这一线索,专家们对石像断头的原因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然而,尽管有了这些推测,断头石像曾经有头的证据依然无法确凿证明。

直到1971年,陕西乾县的两位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时,意外挖出了一颗精美的石人头。由于陕西是“古文物大省”,当地农民对古董较为敏感,立即将这一发现交给了当地文管会。工作人员经过初步分析后,意识到这颗石人头可能与乾陵的石像有关,于是将其与附近的石像进行配对,结果成功匹配了一个石像。

这一发现揭开了“乾陵前61无头石像”的谜团,终于解决了困扰人们千年的问题。有人或许会觉得这太过巧合,毕竟即使是地震,也不可能精准地将石像的头部震落。但实际上,地震过程中,震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脆弱的脖部,这使得石像的头部容易与身体分离。这种现象不仅在人像中发生,动物像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一些有细小部位的动物雕像,像爪子或头部,也有局部损毁的现象。

除了这些“无头石像”,乾陵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遗物——“无字碑”。据说,武则天曾表示:“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因此她特意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象征她对评价的淡然态度。那么,作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千古一女帝”,武则天究竟如何评价自己?

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一直分为两极。许多欣赏她的人认为她是能与唐太宗媲美的政治人物,是“古来明君”。她在位期间大力打击门阀,解放奴婢,提拔了不少寒门子弟,打破了权贵家族的垄断。她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选拔寒门出将入相,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深得民心。然而,也有许多人批评她的权谋手段过于狠辣,屠戮了许多名将,使得唐朝在外战中屡屡失利。尤其在晚年,她的政治手段逐渐显得残酷,许多曾经得力的官员被她清除,导致政局不稳,社会风气堕落。

这些褒贬都很有道理。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她,可能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对于这位强势的女皇,淡然并不完全适合,因为她的政治行为和雄心壮志表明,她的内心充满了欲望与权力的斗争。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将异国使臣的石像安置在陵墓中,这无疑是一种彰显权威的举动。

在中国历史上,像武则天这样在陵墓中安放石像的人还有许多。比如宋代的谱陵,里面有十余对石像,虽不算很多,但其工艺精巧;明十三陵、清东陵和西陵中也有大量的石像,数量虽多,但保存得并不完整。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里,石像的数量是最多的。

这些石像,既是雕刻艺术的体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象征。通过这些石像,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的艺术风貌,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观念。今天,站在乾陵前,那些“无头石像”依然挺立,跨越千年的历史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你有机会,不妨亲自前往,感受那些时光的厚重与古代风韵。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反叛的修正:保守派试图掩盖过去... “停止监视我们”/图片来源:Raimond Spekking, 维基共享资源历史学家、教育家、学生和...
原创 武... 科举,大家常常会联想到的是寒窗苦读、后花园中的落难公子中状元,或者范进中举的典型故事,这些情节虽然贴...
当明朝成了流量密码,喜羊羊都被... 在前段时间的《让子弹飞》映后交流时,姜文曾说自己在中戏的艺术概论课上学到一个道理,那就是“作品离开作...
原创 昔... 名将功成后同框的照片并不少见,但若是在他们功成之前,且是多位初中级军官同时合影,那样的画面就极为罕见...
原创 上... 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央于8月26日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毛主席赴重庆进行谈判的问题。毛主席在会...
原创 美...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确保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
原创 1...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实现合作,形成了共同抗敌的局面。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被统一编组为八路...
原创 李...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都保持原意,增加细节,字数差不多地改写一遍。 --- 一、李隆基急眼了 公...
原创 李... 好的,我会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李... 历史对许多大臣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人因“汗马功劳”受到赞扬,有的则因“贪赃枉法”而遭批判。但有一位历...
2025(乙巳)年公祭中华人文... 央广网天水6月21日消息(记者李红军)6月21日,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甘肃...
原创 郭... 1943年,彭启超来到延安,拜见了他的伯父彭德怀。没想到一见面,彭德怀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愣住了:“如果...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铁血儒将...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在这段烽火岁月中,有一位文武双全,骁勇善战的将...
同在非洲,为什么摩洛哥人不是黑... 一提到非洲,就联想起贫穷、落后、艾滋病和黑人,其实那是由于知识的贫乏。 就像60年代的时候,我们只知...
原创 明...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文字量也尽量保持接近原文。 --- ...
原创 仁... “仁寿宫之变”看似是一场隋炀帝杨广为了迅速上位而在宫廷内发动的权力斗争。然而,这场变动背后,其实隐藏...
原创 毛... 毛主席是一位睿智、博学的伟人,他不仅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待人。然而,...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 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集团更加复杂化,不能完全以关羽单方面攻打樊城来看待这件事,而是要基于...
原创 他... 陈布雷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关键历史时刻担任记者,深知时局与社...
“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 中新网柏林6月22日电 当地时间21日,“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公爵博物馆开幕。 图为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