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这位千古女帝,在上阳宫去世。依照她的遗愿,唐中宗将她安葬于乾陵,与唐高宗李治并列合葬。乾陵是唐代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遭盗掘的陵墓,然而,围绕着这座宏伟陵墓却有一大谜团——61座“无头石人”。
这个谜题困扰了世人千年,直到1971年,两个农民的偶然发现才揭开了这段历史的谜底。乾陵内有许多陪葬品,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20多座巨型石雕。这些石雕中,有动物形态的,也有人形的,而其中61座人像则整齐排列在朱雀门外的神道两旁。最初,考古专家们对这些石像的身份感到困惑。随着研究深入,他们偶然发现,这些石雕的背后有少数石像上刻有字迹,内容大致是石人像的姓名、官职及其国别。
虽然这些字迹在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后,已十分模糊,但专家依然能辨识出如“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等字样。由此,专家们确认,这些石像的原型应当是当时唐朝的蕃臣。石像所穿的少数民族服饰也佐证了这一点。实际上,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十分频繁,拥有这些石像并不奇怪。唯一让人疑惑的,是这些石像为何都是“无头”的。究竟是石像在铸造时就没有头,还是在后期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头部呢?
经过细致的考古研究,专家们倾向于认为是前者。首先,石像脖部的断口并不平滑,而且每一座石像的断裂方式也各不相同,显然是受到外力的干扰所致。其次,宋朝的游师雄曾留下文字记录,他提到在他的考察中,这些石像的头部依然存在,说明这些石像损毁的时间大约是在宋朝以后。
关于石像损坏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法认为,这些石像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遭到破坏。当时,外国使臣看到这些石像后,发现其中竟然有自己的祖先,愤怒之下,便将石像头部摧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石像是当地百姓在明朝时期毁坏的。因为当时该地区发生了瘟疫,百姓认为瘟疫的发生是石像引起的,于是纷纷砸掉了石像的头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末的外国使臣与当地百姓联手破坏了石像。据说这些使臣在看到石像后,觉得十分羞愧,于是便在夜晚偷偷派人将石像头部毁掉,同时散布谣言,说石像是造成灾难的根源。
这些说法众说纷纭,究竟哪种才是事实呢?经过进一步考证,后两种说法显然更为可信。明朝诗人李梦阳在他的诗作中曾提到,乾陵的石像已经出现了断手和折枝的现象,说明在明朝时期,石像就已经遭到损毁。此外,陕西在金朝和元朝时期先后被少数民族统治,这也使得少数民族有可能对石像产生破坏行为。不过,这种说法依然不够确凿,因为若是少数民族要毁坏石像,应该不仅仅是破坏头部,连身躯部分也会遭到破坏。
最终,考古学家在文献中找到了一个重要线索。根据史料记载,1555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了强烈的关中大地震,这场震动的强度可能达到8至11级。震动极有可能导致石像的损毁,特别是这些石像的脖部相对较细,石质材质也特殊,因此脖部更容易折断。通过这一线索,专家们对石像断头的原因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然而,尽管有了这些推测,断头石像曾经有头的证据依然无法确凿证明。
直到1971年,陕西乾县的两位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时,意外挖出了一颗精美的石人头。由于陕西是“古文物大省”,当地农民对古董较为敏感,立即将这一发现交给了当地文管会。工作人员经过初步分析后,意识到这颗石人头可能与乾陵的石像有关,于是将其与附近的石像进行配对,结果成功匹配了一个石像。
这一发现揭开了“乾陵前61无头石像”的谜团,终于解决了困扰人们千年的问题。有人或许会觉得这太过巧合,毕竟即使是地震,也不可能精准地将石像的头部震落。但实际上,地震过程中,震动的力量主要集中在脆弱的脖部,这使得石像的头部容易与身体分离。这种现象不仅在人像中发生,动物像也有类似情况,尤其是一些有细小部位的动物雕像,像爪子或头部,也有局部损毁的现象。
除了这些“无头石像”,乾陵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遗物——“无字碑”。据说,武则天曾表示:“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因此她特意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象征她对评价的淡然态度。那么,作为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千古一女帝”,武则天究竟如何评价自己?
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一直分为两极。许多欣赏她的人认为她是能与唐太宗媲美的政治人物,是“古来明君”。她在位期间大力打击门阀,解放奴婢,提拔了不少寒门子弟,打破了权贵家族的垄断。她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选拔寒门出将入相,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深得民心。然而,也有许多人批评她的权谋手段过于狠辣,屠戮了许多名将,使得唐朝在外战中屡屡失利。尤其在晚年,她的政治手段逐渐显得残酷,许多曾经得力的官员被她清除,导致政局不稳,社会风气堕落。
这些褒贬都很有道理。如果用一句诗来形容她,可能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远去英雄不自由”。对于这位强势的女皇,淡然并不完全适合,因为她的政治行为和雄心壮志表明,她的内心充满了欲望与权力的斗争。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地位,甚至将异国使臣的石像安置在陵墓中,这无疑是一种彰显权威的举动。
在中国历史上,像武则天这样在陵墓中安放石像的人还有许多。比如宋代的谱陵,里面有十余对石像,虽不算很多,但其工艺精巧;明十三陵、清东陵和西陵中也有大量的石像,数量虽多,但保存得并不完整。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父母的陵墓里,石像的数量是最多的。
这些石像,既是雕刻艺术的体现,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权力象征。通过这些石像,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的艺术风貌,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观念。今天,站在乾陵前,那些“无头石像”依然挺立,跨越千年的历史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你有机会,不妨亲自前往,感受那些时光的厚重与古代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