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陈云总结毛主席的五大贡献时,首先提到的是这样一条:
“从遵义会议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做了一件无可比拟的大事,那就是培养了一代人。这代人中包括我们自己,还有‘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现在他们已经在全国各个重要岗位上承担着重大责任。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这不仅是陈云的评价,也得到了绝大多数老一辈革命家的认可。大家普遍将毛主席视为自己的“导师”。
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深入研究。要知道,开国元勋们个个都是英雄豪杰,阅人无数,要让他们真心敬佩并崇拜一个人,实属难事。然而,毛主席却成为大家心中共同的“导师”和“领袖”,这背后自然有其非凡的魅力和过人之处。
叶剑英元帅曾经这样评价:“毛、刘、周、朱、陈、林、邓这几位老领导,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其他老帅,包括我叶剑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当中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要让我们由衷佩服一个人真的很难。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到毛主席。别的领导人也当过头、掌过舵,但都没能把局面带好,只有毛主席,真正把我们这些人团结起来,完成了建立新中国和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众所周知,毛主席曾有一个心愿,就是当一名“教员”,教书育人。然而,由于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紧迫需求,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
不过,毛主席其实一直都在默默地承担着“教员”的角色,虽然没有正式的“教员”头衔,但实际上却是这样。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主席主持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量干部。到了土地革命时期,他又陆续创办了红军教导队、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抗战时期,这些学校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抗日军政大学。
在这些学校中,毛主席亲自授课,讲授战略学、战术学、哲学、经济学,甚至文化课程。他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听众掌声雷动。
反观蒋介石,虽然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但他很少亲自授课,更多只是训话和喊口号,学生们对他多是敬畏而非亲近,缺乏师生间的亲密感,和毛主席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
毛主席深知,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发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而发动人民群众的关键,是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经验、有干劲的干部,将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和发展理念准确传达,并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
因此,毛主席高度重视干部的培养,随时随地鼓励大家加强学习。
美国记者白修德曾访问延安,他被延安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震撼,这是他以前从未见过的。他后来写道:“延安简直就是一座巨型实验室,在这里,所有热情澎湃的学生都奉献了自己思想的精华。在这些山边的无数窑洞里,共产党把这些思想精华熔铸成全国性的政策,把智慧转化为组织能力,然后将这些成熟的思想和干部送回全国各地。”
据统计,抗大及其分校共培养了超过20万名军政干部,分布在各个支队、各个地方,确保我军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取得了辉煌胜利,最终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因此,称毛主席为大家共同的“导师”,一点也不过分。
此外,毛主席除了亲自授课外,他的著作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毛主席一生勤于学习和创作,从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后来的《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再到《毛泽东选集》的全面出版,他始终笔耕不辍。
这些著作凝聚了毛主席的革命智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激励和教育了无数人。
从这个角度看,毛主席被称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导师”,实至名归。
最后,让我们看看开国元勋们对毛主席的评价——
邓小平曾说:“我们党用毛泽东思想教育了一代人,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不写或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李先念说:“在军事上我向徐帅学习,经济上陈云同志是我的老师,外交方面是周总理直接指导,而毛主席则是我一辈子的导师。”
刘伯承说:“如果我有一点成就,那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给我的。没有党,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有出息。所以,我甘愿做毛主席的小学生,为中国人民尽力。”
聂荣臻说:“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对他感情深厚。没有他,我们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在我心目中,毛主席永远是第一位。”
黄克诚说:“毛主席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多次在危机时刻挽救革命,这是党内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如果有人说别人比毛主席更高明、更有功劳,那只能是对历史的戏谑!”
(参考资料:《毛泽东智慧》《历史选择了毛泽东》《陈云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