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岭南荔枝与大唐的科学实验
迪丽瓦拉
2025-09-16 12:05:01
0

文|郭冰茹

当吃惯了羊肉胡饼的李善德从长安一路翻山越岭、渡江过河到了岭南,第一次吃到新鲜荔枝的时候,他浑身一阵酥麻,不由自主地想到很多年前与夫人的初次相遇。当时那姑娘在华山上的鬼见愁崴了脚,他自告奋勇背姑娘下山,心情紧张却甜蜜,慌乱而幸福。他似乎也因此明白了为什么内廷里的圣上非要用岭南的鲜荔枝给贵妃祝寿了。李善德是朝廷派到岭南的荔枝转运使,说是朝廷派的,其实是上司用计甩给他的烫手山芋。岭南,小说里定位在广州增城石门山,到长安有五千四百四十七里路,而鲜荔枝的物性是“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在木心说的“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长安的荔枝》中,小说家马伯庸为算学及第的李善德出了一道难题,怎么才能在荔枝变色之前跨越这五千多里的山河,让圣上博贵妃一笑?怎么才能让这个上林署的小吏保住自己和家人的性命?换句话说,《长安的荔枝》讲述的是“一骑红尘”背后的故事。

《长安的荔枝》。

当然,要千里迢迢转运荔枝,并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数题。马伯庸让李善德在招福寺的影壁上为杨国忠推演了一遍包括荔枝物性、保鲜技术、转运路线、驿站设置、钱粮补给等诸多事项的转运之法,而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实验数据上的。那个涂满了各色墨点的格眼簿子详细记录了每条路线、每队人马、每瓮荔枝在上路后每天的变化,李善德就是靠它试出了一条最优路线,它经梅关、抵吉州、奔谭州、再转向西北,弃马登船沿汨罗江、洞庭湖、渡长江,经汉水、襄河、丹河辗转到商州,然后下舟换马,沿商州道过蓝田,终抵长安。这条水陆兼具,舟马共用的路程大约四千六百里,最快可以在十一天跑完全程,而这个“十一天”也是李善德想尽各种办法实验出的荔枝运输极限期了。

李善德的每一步计算都经过一丝不苟的实验检测。一方面,他用“分枝植瓮”和“盐洗隔水”之法,再加上冰块降温尽量延长荔枝的保鲜期;另一方面,他计算出人马车船在不同地貌水域的运力,安排了最优的驿站补给。然而,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也不过是一份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调研报告,马伯庸务必要让李善德再亲身演练一番,令影壁上的数字真正接上“地气”。于是在各种科学实验之外,我们看到了官场逻辑、人情世故,看到了历史缝隙中小人物为护自己和家人周全的绞尽脑汁和迂回前行。当所有人都认为转运鲜荔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这份敕令就从一个衙门甩到另一个衙门,层级最低的上林署甩无可甩,就只能让一个从九品的小吏接着。当转运成为可能时,地方大员的追杀、内廷宦官的争功、地方小卒的阿谀、商户朋友的反目这些李善德想到和想不到的都纷至沓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安的荔枝》不仅是一场关于荔枝转运的实验,也是一次关于世道人心的实验。

既然是实验,《长安的荔枝》就需要不断地抛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推理和试错,这种情节设定让整个故事有了悬疑小说的气质内核。岭南经略使不配合,怎么解决转运的钱粮问题?荔枝离枝三日便腐坏,怎么解决荔枝的保鲜问题?转运之法设计完成,一个上林署的小吏怎么能让各府衙协调配合?双层瓮被胡商悉数带走,怎么解决荔枝装载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故事的推进逐一出现,一波未平、一波又作,跌宕起伏、密不透风,而对这些困难的逐一化解也就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链。当然,实验要成功除了详尽的计算、缜密的推理,还需要一些运气,一些能让事件发生转机的机缘巧合。马伯庸深谙“无巧不成书”的布局之道,每当李善德山穷水尽之时,总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不过,这些转机并非传奇故事般凭空而来,而是有着内在的因果关联和生活逻辑。有些缘由当场就能解开,像林邑奴的舍身相救,就是因为此前李善德把他当过一回朋友,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平等和尊重;有些则要等到读完整本小说才能明白,比如李善德在光顺门前被鱼朝恩放了鸽子,手足无措走投无路时却遇到一个小宦官送来了冯元一的名刺,指点他见到了权势熏天的杨国忠,让转运之法得见天日。冯元一是谁,他为何要帮李善德,这个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才被揭开,原来救李善德于水火的,不过是化名冯元一的高力士为自己在贵妃面前表功的顺水推舟。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用这首绝句让岭南的荔枝穿过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烟尘,依然饱满鲜活,成为当之无愧的岭南名片。而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则细细拆分了一骑红尘背后的故事,这里有长安城里酒肆府衙的兜兜转转,有大唐小吏柴米油盐的烦恼人生,有他一路南行的山川地理,有异地他乡的衣食风物,这些于现代读者而言无疑是新奇而有趣的。但另一方面,小人物的职场悲喜,面对困境时的奋力一搏,以及性格中那份朴拙和固执却很容易让现代读者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代入感,在秒拍秒送极速达的今天,却原来也是古今同慨。

当年苏子泛舟游赤壁时曾感慨:“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子在天地的常与变之间悟出人生的智慧,其实说白了不过是岭南一地的那句俗谚:做人最紧要的就是开心。难怪苏子到了岭南也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谈到中国古代历史时,万户侯这一荣誉往往频繁出现,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被封为万户侯的人物。例如,西汉...
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重庆召... 中新网重庆11月22日电 (记者 钟旖)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22日在重庆启幕。 围绕“信...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