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斯洛夫:苏联的“灰衣主教”,他是苏联的伟人还是罪人?
迪丽瓦拉
2025-09-16 12:32:48
0

他是苏联中后期极为罕见的清廉典范,一个真正远离官僚腐败与享乐主义的好官员。

他才干出众,却难以抵挡赫鲁晓夫那种莽撞的风格。

他心无名利,但无法抗拒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贪腐特权氛围。

在苏共党内,同志们尊称他为“头号思想家”,而反对者则戏称他为“灰衣主教”。

他正是苏联三代领导核心的元老——苏斯洛夫。

若论苏联历史上谁最有资格被称作元老,苏斯洛夫无疑位列其间。

他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长达36年牢牢掌握着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

他的个人履历几乎无可挑剔,然而他最终的历史贡献却显得可有可无。

1902年,苏斯洛夫出生于苏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时便加入了俄共(布)。

1928年,他毕业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成为红色教授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同时兼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工业学院的讲师。

这所红色教授学院并非寻常学府,而是培养坚定阶级立场和党性的思想精英的试验基地。

首任院长是苏联著名历史学家、科学院院士波克罗夫斯基。

虽许多人对这位院长不熟悉,但曾在这里授课的名人却个个响当当: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里宁、库西宁等,

这些都是苏共权力核心的顶级人物。

接受这样一批“大佬”的教导,在苏联那个年代,几乎意味着注定不会平凡。

苏斯洛夫正是这所声名显赫学院的研究生。

不仅如此,当他在莫斯科工业学院兼任讲师时,正值仕途不顺的赫鲁晓夫选择弃官从学,也进入该学院就读,成为了苏斯洛夫的学生,这段师生关系为两人后续的政治纠葛埋下了伏笔。

一边潜心攻读红色教授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一边兼职任教的苏斯洛夫,很快就被苏联高层注意到。

这位年轻人思路敏捷,口才出众,能信手拈来列宁、斯大林的语录,辩论从未败绩。

更何况,他的导师中还有苏联第一“辩才高手”托洛茨基,想要击败他谈何容易。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苏斯洛夫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

自此,他踏上了“开挂”的仕途。

1931年,斯大林任命苏斯洛夫进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

经过三年对机构运作的熟悉,他开始领导苏维埃监察委员会。

彼时斯大林权力尚未稳固,党内外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作为斯大林的得意门生,苏斯洛夫在各类场合积极为斯大林辩护,维护其声誉,令斯大林甚为满意。

斯大林遂告诫苏斯洛夫,莫斯科无核心位置适合他,需先到地方历练,积累经验再上中央。

1937年至1939年间,苏斯洛夫先后任罗斯托夫州委部长及第二书记,1939年更被提升为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年仅37岁,已是地方封疆大吏。

这些地名可能不为大众熟知,但有个大家都知道的人正是在苏斯洛夫管辖下度过了悲惨童年——戈尔巴乔夫。

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遭受战争创伤,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清洗也让官场人手严重不足。

大量官员被处决,核心岗位空缺亟需填补。

在地方积累八年宝贵经验的苏斯洛夫自然被列入提拔候选人。

1946年3月,他被任命为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同时兼任中央书记。

44岁的苏斯洛夫正式步入苏联权力核心,开始主导国家意识形态工作。

1952年,苏斯洛夫在苏共第十九大跻身主席团,进入最高领导层。

当时,外界纷纷揣测这位年轻高官是否会成为斯大林的继承者。

然而,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等人即刻针对苏斯洛夫展开打压。

马林科夫也被视为斯大林接班人,二人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

失去靠山的苏斯洛夫被剥夺主席团席位,仅保留书记处职务。

马林科夫为限制苏斯洛夫,还新设立了文化部,隶属政府,以分割意识形态权力,但未能撼动苏斯洛夫的地位。

苏斯洛夫十分聪明,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苏联权力中心是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贝利亚的天下。

他深知留在这权力泥潭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

因此,他主动卸下意识形态重任,转向外交领域,兼任最高苏维埃联盟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

此举有两大好处:

一方面频繁出访兄弟党国,提升知名度;

另一方面远离国内权力争斗,避免陷入政治旋涡。

有人说,既然赫鲁晓夫是苏斯洛夫的学生,面对马林科夫的打压,他理应支持赫鲁晓夫。

话虽如此,但赫鲁晓夫的主张是去斯大林化,而苏斯洛夫的政治导师正是斯大林。

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导师,苏斯洛夫陷入两难,于是选择保持距离。

马林科夫败落后,赫鲁晓夫掌权,苏斯洛夫于1955年重新进入主席团。

这回能重返核心,全赖赫鲁晓夫的支持。

不过,苏斯洛夫是否真正支持赫鲁晓夫,还存疑问。

赫鲁晓夫在1956年秘密报告中猛烈批判斯大林,震惊世界。

这让谨慎守旧、重视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感到赫鲁晓夫莽撞鲁莽,颇为不安。

但苏斯洛夫深知自己无法与赫鲁晓夫抗衡,赫鲁晓夫随时能将他踢出权力核心。

因此,即使心存不满,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1957年,权力争夺失败的马林科夫联合莫洛托夫组成“倒赫联盟”试图推翻赫鲁晓夫,苏斯洛夫终于公开站队支持赫鲁晓夫。

在朱可夫元帅和克格勃的支持下,赫鲁晓夫一举粉碎“倒赫联盟”,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作为从斯大林时代历练过来的老臣,苏斯洛夫政治眼光老练,明白“倒赫联盟”胜算不大,即便获胜对他也无大利。

而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朱可夫,选边站队才是胜负手。

这充分显示出苏斯洛夫绝非书呆子,而是一个精明且审时度势的政治家。

直到1964年,赫鲁晓夫的种种“荒唐”行为激怒了苏联高层,包括苏斯洛夫在内的多位领导人。

忍耐到了极限的苏斯洛夫与克格勃主席谢列平、赫鲁晓夫亲信勃列日涅夫联手,推翻了赫鲁晓夫。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推举的代表人物,勃列日涅夫被认为是临时且软弱的领导者。

苏联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英雄式领袖。

掌控克格勃、精力旺盛的谢列平被视为未来接班人。

勃列日涅夫上台,被视作苏斯洛夫和谢列平妥协的产物。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斯洛夫继续主导意识形态,谢列平掌管人事,柯西金主理经济,契尔年科主管党务,安德罗波夫出任克格勃主席。

随着谢列平领导的青壮派发现他们推翻赫鲁晓夫不过是为勃列日涅夫敞开贪腐大门,开始萌生取而代之的念头。

而软弱的勃列日涅夫察觉威胁,怀疑谢列平会如同赫鲁晓夫般推翻自己。

苏斯洛夫再次保持观望态度。

他眼看着勃列日涅夫逐步边缘化谢列平,最终将谢列平降为全苏工会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冷宫生涯。

直到此时,苏斯洛夫才意识到自己几乎被勃列日涅夫架空。

这位政治能力平平的最高领导人却极擅权力斗争。

于是苏斯洛夫安分守己,成为勃列日涅夫的“大脑”,所有勃列日涅夫的想法和言辞,均由苏斯洛夫裁定和推动。

直至1982年去世,苏斯洛夫始终掌控苏联意识形态领域。

苏斯洛夫毕生奋斗的成绩,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然而对苏联而言,他却是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人物。

意识形态管理直接关系国家安全。

想想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松绑导致苏联的混乱,便知苏斯洛夫位置的重要性。

他能在这一要职上坚守36年,除了个人素养极高,也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离不开他。

苏斯洛夫一生自律,奉献终身。

他的行为符合苏联官员的所有要求,却未必符合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真正需求。

至于他是伟人还是罪人,只能说苏斯洛夫不是元首,无法抵挡赫鲁晓夫的莽撞,也架不住勃列日涅夫的贪腐。

他所能做的,只是坚持自我,保持清白。

当苏联失去这道铁闸,不到十年,他所奋斗的一切便化为乌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日... 1931年9月18日,沈阳北大营的炮火撕裂了东北的夜空,日本铁蹄悍然踏破国门。然而,整整十年间,中国...
原创 朱... 朱元璋与刘日新:命运交织的背后 朱元璋,那个出身贫寒、几度命悬一线的男子,曾是街头乞丐,亦曾是僧侣...
原创 汉... 汉代官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和培养官吏的忠君、孝亲、廉洁、奉公、宽仁、勤政等德行,督促各级官...
原创 日... 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更多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博... 我党在历史的漫长征程中,曾走过不少弯路,其中一些重要的历史阶段往往被以关键领导人的名字来命名。比如“...
原创 大...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两个伟大的帝国如同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在不同的天地间闪耀着各自的光辉——东方的大...
原创 晚...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新中国尚未...
顺治有八个儿子,为什么却让一个... 无论顺治帝立的是哪个儿子,也都只能是庶子。而这么些庶子中,他最终选择了三子玄烨,最主要是听了一个外国...
原创 武... 在那个男子主宰一切的大唐盛世中,武则天,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以其非凡的智慧与深厚的手腕,...
原创 新... 1937年12月25日,对于新四军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新四军的军部在湖北汉口正式...
原创 清... 清代的官制中,存在一种较为独特的现象:即使官员的品级相同,因京官与地方官、所在衙门、爵位、兼衔等差异...
原创 白...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恳请您先点击“关注”,不仅能让您更便捷地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为您带来不同的参与感...
原创 清... 经常观看古装剧的观众们,对清朝题材的历史剧一定十分熟悉。在众多中国各朝代的历史剧中,清朝剧占据了极其...
原创 河... 尘封数百年,河北广平意外揭露明代圣旨,重现赵继鼎家族的辉煌与奥秘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某些秘密因为...
原创 河... 时代孕育英雄,时代锻造英雄。中华民族骨子里始终流淌着一股炽热的爱国情怀,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的烽...
原创 萧... 文︱陆弃 1973年,萧克将军在一次整风大会上作了检讨,提到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那么,究竟...
原创 红... 当然,下面是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 --- “我坚决反对下山投...
原创 淮... 前言:公元1354年夏季,正值蒙元至正十四年,一位名叫朱元璋的年轻镇抚正静静地坐在濠州城中,心情低落...
原创 顺...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飘着细雪。崇祯帝朱由检踉跄登上煤山,望着紫禁城内火光冲天,...
原创 “... 在回顾日本的历史时,我们不难发现,土地制度的变革一直与政治权力息息相关,二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