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苏斯洛夫:苏联的“灰衣主教”,他是苏联的伟人还是罪人?
迪丽瓦拉
2025-09-16 12:32:48
0

他是苏联中后期极为罕见的清廉典范,一个真正远离官僚腐败与享乐主义的好官员。

他才干出众,却难以抵挡赫鲁晓夫那种莽撞的风格。

他心无名利,但无法抗拒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贪腐特权氛围。

在苏共党内,同志们尊称他为“头号思想家”,而反对者则戏称他为“灰衣主教”。

他正是苏联三代领导核心的元老——苏斯洛夫。

若论苏联历史上谁最有资格被称作元老,苏斯洛夫无疑位列其间。

他经历了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三代领导,长达36年牢牢掌握着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

他的个人履历几乎无可挑剔,然而他最终的历史贡献却显得可有可无。

1902年,苏斯洛夫出生于苏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岁时便加入了俄共(布)。

1928年,他毕业于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成为红色教授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同时兼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工业学院的讲师。

这所红色教授学院并非寻常学府,而是培养坚定阶级立场和党性的思想精英的试验基地。

首任院长是苏联著名历史学家、科学院院士波克罗夫斯基。

虽许多人对这位院长不熟悉,但曾在这里授课的名人却个个响当当: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里宁、库西宁等,

这些都是苏共权力核心的顶级人物。

接受这样一批“大佬”的教导,在苏联那个年代,几乎意味着注定不会平凡。

苏斯洛夫正是这所声名显赫学院的研究生。

不仅如此,当他在莫斯科工业学院兼任讲师时,正值仕途不顺的赫鲁晓夫选择弃官从学,也进入该学院就读,成为了苏斯洛夫的学生,这段师生关系为两人后续的政治纠葛埋下了伏笔。

一边潜心攻读红色教授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一边兼职任教的苏斯洛夫,很快就被苏联高层注意到。

这位年轻人思路敏捷,口才出众,能信手拈来列宁、斯大林的语录,辩论从未败绩。

更何况,他的导师中还有苏联第一“辩才高手”托洛茨基,想要击败他谈何容易。

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苏斯洛夫赢得了斯大林的青睐。

自此,他踏上了“开挂”的仕途。

1931年,斯大林任命苏斯洛夫进入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工作。

经过三年对机构运作的熟悉,他开始领导苏维埃监察委员会。

彼时斯大林权力尚未稳固,党内外反对声音不绝于耳。

作为斯大林的得意门生,苏斯洛夫在各类场合积极为斯大林辩护,维护其声誉,令斯大林甚为满意。

斯大林遂告诫苏斯洛夫,莫斯科无核心位置适合他,需先到地方历练,积累经验再上中央。

1937年至1939年间,苏斯洛夫先后任罗斯托夫州委部长及第二书记,1939年更被提升为斯塔夫罗波尔边区委员会第一书记。

年仅37岁,已是地方封疆大吏。

这些地名可能不为大众熟知,但有个大家都知道的人正是在苏斯洛夫管辖下度过了悲惨童年——戈尔巴乔夫。

二战结束后,苏联不仅遭受战争创伤,斯大林时代的政治清洗也让官场人手严重不足。

大量官员被处决,核心岗位空缺亟需填补。

在地方积累八年宝贵经验的苏斯洛夫自然被列入提拔候选人。

1946年3月,他被任命为苏共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同时兼任中央书记。

44岁的苏斯洛夫正式步入苏联权力核心,开始主导国家意识形态工作。

1952年,苏斯洛夫在苏共第十九大跻身主席团,进入最高领导层。

当时,外界纷纷揣测这位年轻高官是否会成为斯大林的继承者。

然而,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等人即刻针对苏斯洛夫展开打压。

马林科夫也被视为斯大林接班人,二人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

失去靠山的苏斯洛夫被剥夺主席团席位,仅保留书记处职务。

马林科夫为限制苏斯洛夫,还新设立了文化部,隶属政府,以分割意识形态权力,但未能撼动苏斯洛夫的地位。

苏斯洛夫十分聪明,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苏联权力中心是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贝利亚的天下。

他深知留在这权力泥潭中稍有不慎便可能丧命。

因此,他主动卸下意识形态重任,转向外交领域,兼任最高苏维埃联盟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

此举有两大好处:

一方面频繁出访兄弟党国,提升知名度;

另一方面远离国内权力争斗,避免陷入政治旋涡。

有人说,既然赫鲁晓夫是苏斯洛夫的学生,面对马林科夫的打压,他理应支持赫鲁晓夫。

话虽如此,但赫鲁晓夫的主张是去斯大林化,而苏斯洛夫的政治导师正是斯大林。

一方面是学生,一方面是导师,苏斯洛夫陷入两难,于是选择保持距离。

马林科夫败落后,赫鲁晓夫掌权,苏斯洛夫于1955年重新进入主席团。

这回能重返核心,全赖赫鲁晓夫的支持。

不过,苏斯洛夫是否真正支持赫鲁晓夫,还存疑问。

赫鲁晓夫在1956年秘密报告中猛烈批判斯大林,震惊世界。

这让谨慎守旧、重视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感到赫鲁晓夫莽撞鲁莽,颇为不安。

但苏斯洛夫深知自己无法与赫鲁晓夫抗衡,赫鲁晓夫随时能将他踢出权力核心。

因此,即使心存不满,他也只能忍气吞声。

1957年,权力争夺失败的马林科夫联合莫洛托夫组成“倒赫联盟”试图推翻赫鲁晓夫,苏斯洛夫终于公开站队支持赫鲁晓夫。

在朱可夫元帅和克格勃的支持下,赫鲁晓夫一举粉碎“倒赫联盟”,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作为从斯大林时代历练过来的老臣,苏斯洛夫政治眼光老练,明白“倒赫联盟”胜算不大,即便获胜对他也无大利。

而决定胜负的关键人物朱可夫,选边站队才是胜负手。

这充分显示出苏斯洛夫绝非书呆子,而是一个精明且审时度势的政治家。

直到1964年,赫鲁晓夫的种种“荒唐”行为激怒了苏联高层,包括苏斯洛夫在内的多位领导人。

忍耐到了极限的苏斯洛夫与克格勃主席谢列平、赫鲁晓夫亲信勃列日涅夫联手,推翻了赫鲁晓夫。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推举的代表人物,勃列日涅夫被认为是临时且软弱的领导者。

苏联急需一个强有力的英雄式领袖。

掌控克格勃、精力旺盛的谢列平被视为未来接班人。

勃列日涅夫上台,被视作苏斯洛夫和谢列平妥协的产物。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斯洛夫继续主导意识形态,谢列平掌管人事,柯西金主理经济,契尔年科主管党务,安德罗波夫出任克格勃主席。

随着谢列平领导的青壮派发现他们推翻赫鲁晓夫不过是为勃列日涅夫敞开贪腐大门,开始萌生取而代之的念头。

而软弱的勃列日涅夫察觉威胁,怀疑谢列平会如同赫鲁晓夫般推翻自己。

苏斯洛夫再次保持观望态度。

他眼看着勃列日涅夫逐步边缘化谢列平,最终将谢列平降为全苏工会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冷宫生涯。

直到此时,苏斯洛夫才意识到自己几乎被勃列日涅夫架空。

这位政治能力平平的最高领导人却极擅权力斗争。

于是苏斯洛夫安分守己,成为勃列日涅夫的“大脑”,所有勃列日涅夫的想法和言辞,均由苏斯洛夫裁定和推动。

直至1982年去世,苏斯洛夫始终掌控苏联意识形态领域。

苏斯洛夫毕生奋斗的成绩,在历史长河中显得有些无足轻重。

然而对苏联而言,他却是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人物。

意识形态管理直接关系国家安全。

想想戈尔巴乔夫时期,意识形态松绑导致苏联的混乱,便知苏斯洛夫位置的重要性。

他能在这一要职上坚守36年,除了个人素养极高,也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离不开他。

苏斯洛夫一生自律,奉献终身。

他的行为符合苏联官员的所有要求,却未必符合时代、国家和人民的真正需求。

至于他是伟人还是罪人,只能说苏斯洛夫不是元首,无法抵挡赫鲁晓夫的莽撞,也架不住勃列日涅夫的贪腐。

他所能做的,只是坚持自我,保持清白。

当苏联失去这道铁闸,不到十年,他所奋斗的一切便化为乌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古... 在谈到中国古代历史时,万户侯这一荣誉往往频繁出现,几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被封为万户侯的人物。例如,西汉...
中国新闻史学会学术年会在重庆召... 中新网重庆11月22日电 (记者 钟旖)中国新闻史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22日在重庆启幕。 围绕“信...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