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4年到1938年,斯大林发动了苏联历史上极为恐怖的“肃反运动”,这场运动导致约60万人被处决,超过76万人被流放。由于其规模和残酷性,人们通常称这一时期为“大恐怖”,也称为“苏联大清洗”。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斯大林的这一系列行为,是否可以称之为错误呢?
1934年12月1日,苏联列宁格勒州第一书记基洛夫像往常一样,走向他在州政府大楼里的办公室。谁也无法预料到,在这一普通的早晨,一场刺杀竟然会发生在苏联高层的办公楼内。当时,基洛夫正准备进入办公室,却被一颗子弹打中了后脑,倒地不起。警卫们迅速将他送往医院,但遗憾的是,这位从1904年就开始参与革命的苏联高层领导人,还是未能抢救过来。
刺杀者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并且在他的家中找到了详细记录其行凶动机的文件。尽管一些与他接触过的人描述他性格神经质,但关于这一事件的疑点却仍未得到合理解释。首先,作为国家领袖的斯大林亲自过问了调查,然而在没有公开详细的审问记录的情况下,这名刺客便在匆忙中被处决。其次,负责值班的警卫队长未能提供清晰的解释,为什么刺客能够毫无阻拦地进入大楼,而该队长本身也神秘死亡——他因“车祸”去世,情况扑朔迷离。
尽管这一事件充满了谜团,基洛夫的死亡却深刻影响了苏联政权的内部局势,成为大清洗的导火索。就在12月的最后几天,尼古拉耶夫及其13名同伙被处决,其家人也相继被逮捕和处决。斯大林利用这次事件,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打击,认为党内存在极大“危险”。
斯大林还指责“苏联红军之父”托洛茨基为“反革命分子”,同时对党内外的“反对派”展开调查。更有流言称,尼古拉耶夫曾使用“假党证”进入政府大楼,这为斯大林提出对党内党证进行大规模“清查”提供了借口。此次党证调查的后果是,超过81%的党员受到审查,接近9%的人被开除。这只是大清洗的开始。
斯大林利用这一事件修改了苏联宪法,设立了对“恐怖活动”进行迅速审理的法律框架。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恐怖组织”的审理流程可以在10天内完成,且不允许上诉,甚至被告在被判处死刑前仅有一天的通知时间。这一“闪电审判”的法律,使得对反对者的打击得到了法律的“正当性”支持。
为了确保这一清洗行动的顺利进行,斯大林进一步加强了契卡(秘密警察)的权力。这个组织的职能越来越庞大,从原先的清洗反革命分子,到后来甚至连普通的小偷和匪徒也成了他们的打击对象。几年之后,契卡逐步演变为后来的“克格勃”,成为苏联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大林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很快蔓延开来,不仅仅是党内的对手,甚至一些曾经的亲密盟友也未能幸免。曾经与斯大林并肩作战的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托洛茨基等,都被贴上了“反革命恐怖集团”的标签。1936年8月的第一次大审判中,16名苏联中央领导人被判死刑,接着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审判,越来越多的高层领导者和经济管理人员被清除。甚至当时支持斯大林的奥尔忠尼启则,也因与斯大林发生严重分歧,在1937年2月选择自杀,这标志着斯大林在党内已没有任何挑战者。
这一系列清洗行动对苏联的影响极为深远。到1938年,红军中约有1.5万名指挥官被处决,五位大元帅中三位被枪毙,还有数百名军长被清除。这导致苏联在1939年与芬兰的战争中遭遇惨重失败,且使得德国的希特勒有了对苏联发动侵略的勇气。如果没有外部援助,苏联或许在二战初期便会被德国吞噬。
那么,为什么斯大林会冒险发动这样一场大清洗呢?这个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列宁时期,那个时候,“肃反”本就是一种肃清反革命分子、间谍和破坏分子的政治手段。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的权力斗争中,凭借其强硬的手段,逐步消除了党内其他有力的竞争者。尤其是在列宁的遗嘱中提到要将斯大林从党内高位调离,但斯大林通过政治手腕保住了自己的权力,并开始清洗党内的对手。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通过政治手段逐步掌握了苏联的权力,而基洛夫的崛起,尤其是在党内会议上得到的长时间掌声,也让斯大林感到威胁。加上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英美对法西斯扩张的纵容,使得斯大林认为自己的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他坚信,只有彻底肃清党内外的异己,才能保住苏联,也保住自己的领导地位。
大清洗虽以“肃反”之名进行,但其本质上是一次极端的政治斗争。这场大清洗不仅削弱了苏联的政治结构,还导致了大量无辜者的死亡与痛苦,给苏联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后果。今天,回望这段历史,虽然斯大林的“光环”早已褪色,但对于他与这场大清洗的评价仍然存在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