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毛主席曾评价他为封建王朝中的最杰出皇帝,这一评价无疑体现了刘邦非凡的历史地位和实力。刘邦和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均出身于贫寒农民家庭,但刘邦的出身相较之下稍显优越一些。
当刘邦在战功封赏时陷入两难,谋士张良便提出了一条妙计:“皇上最忌恨的人,就先赐封于他。”这招为何如此高明?细细道来,刘邦的个性和经历非常特别。众所周知,一般男子腿上的体毛不过是零星几撮,而刘邦腿上一条就布满了黑痣。
经过后世仔细考证,发现刘邦那条腿竟然密布72颗黑痣,黑点如星辰般繁多,极为罕见。正是因为这独特的体征,身边的人普遍认为刘邦必是天命之子,这种预感后来也逐渐得到事实的印证。
刘邦小时候虽怀揣伟业梦想,但早期的他也曾迷茫,对未来道路一时无所适从。直到有一天,命运的转折出现——他偶遇了秦始皇。
当时刘邦正赶往咸阳,途中意外遇见了秦始皇乘坐的豪华马车出巡。那马车奢华无比,犹如行走的阿房宫,金碧辉煌、雕刻精细,花费惊人。刘邦望着这场面,心中暗自叹服:“真正的英雄该是如此威风凛凛!”正是这次偶遇,让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人。
与刘邦同代的项羽,也曾有类似的经历。项羽曾随叔父项梁见到秦始皇乘船巡游,他当即评价:“这人终究是会被替代的。”这里说的“这人”,正是秦始皇。听了这话,项梁大为震惊,可惜历史最终只有一个胜者,只有一人能登上王者之位。
与朱元璋的白手起家相比,刘邦的才能稍显突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地方亭长的官职。那种考试有些类似现代的公务员选拔,这也说明刘邦的确具备一定的才干。
秦朝末年,徭役繁重,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纷纷萌生起义的念头。刘邦则冷静劝告:“别急,先观望‘出头鸟’。”他的意思是,首批起义者往往首当其冲,极易被镇压,最好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
果不其然,首支反秦起义由陈胜吴广领导,很快激发了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刘邦的队伍初时并不强大,但已经聚集了萧何、曹参等能臣,甚至意外结识了奇才张良。
本来张良和刘邦是要投奔同一阵营,途中偶遇,两人交流后,刘邦欣赏张良的才智,遂邀请他共同谋划大业。张良被其诚意打动,毅然决然跟随刘邦。
有了这些贤才辅佐,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开始有了“一统天下”的气势。刘邦深知自己无法单打独斗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帝王,他更像是一个善于发掘人才的伯乐。
韩信便是刘邦伯乐眼中的绝世奇才。韩信初入刘邦帐下时,仅是粮食官员,没人看出他未来的雄才大略。但萧何慧眼识英雄,几日谈话后便极力推荐刘邦重用韩信为大将军。
刘邦起初震惊不已:“这是谁,竟敢如此狂妄想当大将军?”在萧何的多方劝说下,刘邦才勉强同意封韩信为将军。
但萧何提醒:“不行,必须是大将军才留得住他,而且要隆重举行授衔仪式。”否则韩信会觉得刘邦不真诚,即使名义上是将军,也不会全力以赴。
于是刘邦照办了,隆重封韩信为大将军,众人闻讯纷纷惊讶:“这人究竟是谁,怎么突然成了大将军?”
随着战局不断向刘邦有利发展,他麾下的能人越来越多,且刘邦变得更加懂得用人,最终在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战争结束后,众臣纷纷催促刘邦即位称帝。刘邦神色淡然:“既然如此,那我便答应吧。”他深知这其中的真正用意,是功臣们渴望通过封爵获利。
面对如何公平封赏功臣而又防止权臣作乱的难题,刘邦找到了谋士张良寻求对策。
张良建议:“皇上要封赏,先封您最忌恨的人。”原理其实很简单且高明。
刘邦心头恨的,正是部下叛变的雍齿。雍齿先是叛逃魏国,魏国覆灭后又投奔项羽,项羽失败后再次归顺刘邦。这种反复无常的叛将,让刘邦痛恨至极。
但因天下刚定,刘邦不便马上动手,只是暂时留下了他一条命。
张良见机行事,劝刘邦先封雍齿为侯,借此震慑其他功臣。刘邦采纳后,众将领见雍齿都得封侯,自然不敢再争执不休。
起初,各路将领间因功劳大小争执不断,刘邦为难之际求助张良,这招果然管用,令军心稳定。
刘邦建立汉朝时,共封侯超过百人,封“王”的有七位。刘邦深知封“王”必招不满,只能权衡取舍。天下安定后,他便开始逐个削弱甚至铲除这些“王”,除了长沙王外,其余皆被肃清。
这番手段,虽狠厉,却是权衡天下大势后的无奈之举。刘邦如同后世朱元璋一样,先忍耐稳固根基,后痛下杀手,维护王朝长治久安。
在那七位“王”中,最知名的莫过于韩信。韩信虽建奇功,但性格高傲,甚至在刘邦危难时威胁要封他为王,令刘邦心生不满。
项羽自刎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军权,显示他早有戒备,恐韩信掌权后另起炉灶。
最终,那六位“王”几乎全部被刘邦斩杀,韩信亦未能幸免。令人费解的是,像雍齿这样背叛多次却未作乱之人,反倒被优待善终。
刘邦对待被俘的降将相对宽厚,许多忠诚的项羽旧将都被封侯。然而,主动投降的将领却多遭杀害,因刘邦认为他们不忠于原主,恐怕同样不忠于自己。
这种严酷手段虽显残忍,但其内在逻辑也有可取之处。只是,刘邦行事过于果断狠绝,难免让人感到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