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时期蜀汉的军师诸葛亮,其生命的篇章永远定格在了54岁,然而这很可能是他的虚岁。如果按照实岁计算,一些史学家推测,诸葛亮本应活到83岁。可惜,诸葛亮未能享受这么长久的寿命,而他丢掉的这30年,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往往被归结为他做了三件事,而这三件事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一件事,与刘璋的命运密切相关。据说,刘璋及其家族的命运,最终都由诸葛亮所主导,甚至可以说,诸葛亮让人将刘璋一家杀害。刘璋和刘备一样,声称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但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毕竟在那个年代,只要同姓就能自称皇室后代,谁也无法确认真伪。诸葛亮和刘备三顾茅庐后,开始谋划天下大计,提出了攻占荆州和益州的战略。荆州无疑是南方的战略重地,控制了荆州,基本就能掌控整个南方。而益州则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非常适合当时处于流亡状态的刘备。除了战略上的优势,益州资源丰富,尤其是粮食,为日后养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背景下,诸葛亮和刘备的目标非常明确——拿下益州,巩固蜀汉的根基。刘璋在此时已经内忧外患,国家陷入动荡,因此他没有抵抗就把益州交给了刘备。然后,刘璋向荆州撤退,最终去了东吴。有史料说,刘璋去世的原因是诸葛亮下令刺杀他,目的显然是为了“斩草除根”。此外,也有说法认为,诸葛亮并未直接命令暗杀,而是通过魏延安排了此事,魏延因个人恩怨大怒,最终将刘璋全家灭口。无论如何,刘璋家族的悲剧都与诸葛亮脱不了干系。尽管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亲自下令,但这一事件的发生,显然让他承担了巨大的道德责任。对于这件事,诸葛亮后来自觉这次行动让他失去了大约10年的寿命。诸葛亮的个性本不喜欢杀伐,除非确实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这次牵扯到无辜家庭的牺牲,着实让他心有不安。
第二件事,就是“七擒孟获”事件。在刘备去世后,整个蜀汉的政权几乎完全落在了诸葛亮的手中,朝中政务几乎由他一手操办。在北伐之前,诸葛亮为稳定国内局势,决定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孟获。孟获是个极具个性的敌人,他每次被俘时都显得不甘心,要求诸葛亮放了他,而诸葛亮总是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孟获屡次重整旗鼓,重新向蜀汉发起挑战。孟获甚至请来了藤甲兵,这支以藤制甲胄著称的特种部队,防御能力异常强大。藤甲兵的铠甲厚重且涂有油,刀剑难以穿透,蜀军在初次交锋时,遭遇了惨重损失。
为了应对藤甲兵,诸葛亮最终决定采取火攻。由于藤甲兵的铠甲容易被火焰引燃,因此这场火攻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孟获的军力,还直接焚烧了三万藤甲兵。这一战,虽然以胜利告终,但诸葛亮深知,自己为实现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烧死三万藤甲兵后,他自言自语称,这一行动无疑又折损了他的寿命。原因在于,孟获和蜀汉之间的冲突,藤甲兵并非罪魁祸首,而是被卷入其中的无辜者。更为关键的是,若能采取别的战术,不仅能避免大规模的屠杀,甚至有可能将这些精锐兵力招募入伍,为蜀汉所用。然而,战争的残酷性让诸葛亮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也让他不得不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悔意。
最后一件事,便是诸葛亮参与的赤壁之战。虽然赤壁之战最终是为了抵御曹操的入侵,为了保卫汉室的正义之战,但这场战斗的代价却异常惨重。曹操的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死伤惨重。这一战,直接让曹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损失的兵力几乎无法恢复。而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说。虽然当时天公作美,东风助力,但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借东风之后,并未及时将其“归还”,最终也因此折损了自己的寿命。有人认为,这种违背天命的行为,是对诸葛亮的惩罚。事实上,赤壁之战虽然是为了防卫自家土地,但曹魏的庞大阵容,几乎给诸葛亮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
另外,关于“水淹七军”的事,很多人认为这是关羽的功劳,而与诸葛亮关系不大。尽管如此,这场战争造成的死伤,也让人感到痛惜,许多无辜的百姓因此丧命。若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或许在无形中也因牵连其中而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忠诚与智慧,但也充满了牺牲。若他没有投身刘备的事业,或许会在隐居中安享晚年,活到80岁以上,但历史的车轮早已推动了他走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路。54岁的早逝,虽然令人惋惜,但也正是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成就了他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