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当毛主席决定发动抗美援朝战争时,谁来挂帅领兵出征,自然成了最关键的问题。
毛主席心中首选的是粟裕将军,但遗憾的是,粟裕因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前往前线,毛主席只好将目光转向林彪。可惜林彪的身体同样不好,最终毛主席只能召回当时远在西北的彭德怀,让他挂帅出征。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除了粟裕、林彪和彭德怀这三位将军外,我军还有谁能够承担起这沉重的重任呢?
首先来看十大元帅的情况。
朱德虽然是我军的总司令,但他早已不再直接参与一线指挥,且年事已高,身体不宜轻动,因此自然不能亲自挂帅出征。
再说刘伯承,作为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指挥官,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刘帅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闻名,是我军著名的“智将”,对现代战争的战法理解尤为透彻。如果派他出征,完全具备胜任的能力。
不过,当时刘伯承的身体状况也不理想,加之他刚刚主持创建南京军事学院,肩负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毛主席没有考虑让他赴朝作战。
再看贺龙将军,虽说他在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到了解放战争阶段,他大多离开前线,将部队交由彭德怀指挥,自己主要负责后勤工作。
当然,假如毛主席真的派他挂帅,贺龙将军也是责无旁贷,凭借他身边的一批精兵强将,赢得战争应该不是问题。
至于陈毅将军,他倒是主动提出过挂帅的请求,但毛主席没有同意。
回顾解放战争初期,陈毅在山东一带屡战屡败,直到粟裕北上接手后,战局才得以扭转。因此,在华东野战军,陈毅负责综合统筹,粟裕则专注战役指挥。若粟裕不能去朝鲜,单靠陈毅出征效果并不理想。
再来看罗荣桓,作为我军的“政工元帅”,他主要负责政治工作。如果林彪能够赴朝作战,罗荣桓跟随出征无疑是一大助力;但林彪无法出征的话,让罗荣桓挂帅就是人事安排不当了。
徐向前将军也是一个潜在人选。历史上他曾统帅红军中规模最大的红四方面军,战绩甚至超过林彪,抗日战争期间也打过不少硬仗。可惜身体欠佳,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欠佳,攻打太原时病情加重,不得不让彭德怀代为指挥。
如果不考虑健康因素,徐帅的军事能力完全胜任抗美援朝的任务。
至于聂荣臻,他曾创建庞大的晋察冀根据地,并担任华北军区司令,擅长发展根据地建设,但在军事指挥上表现平平。解放战争期间,华北战绩一直不理想,这与他的指挥水平有一定关系。
最后是叶剑英,作为中央军委的长期参谋长,叶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参谋和战略家,但指挥实战并非他的长项,因此毛主席也未将他纳入考虑。
总结来看,在十大元帅中,除彭德怀和林彪外,贺龙将军也算是可以挂帅的选择,但其战绩能否达到彭德怀的高度,尚未可知。若不考虑身体状况,刘伯承和徐向前也都是合适人选。
接着我们看看十大大将的情况。
粟裕不用多说,排名第二的徐海东,因伤早在1940年就退出一线,1950年时已长达十年未带兵作战,且身体未见好转,自然不在考量之列。
排名第三的黄克诚,虽然曾担任军事主官,但解放战争后期主要从事政治工作,自1949年起,担任天津市委书记、湖南省委书记等职务,因此让他挂帅出征也不合适。
排名第四的陈赓,则是非常不错的候选人。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曾被称赞为“我党二十多年来为数不多的杰出军事家之一”,并与粟裕、彭德怀、刘伯承、林彪齐名,堪称我军“五虎将”之一。
的确,陈赓的军事指挥能力十分突出,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陈谢兵团兵力超过八万人,具有战略方面军的规模。
后来陈赓还担任中国志愿军副司令,在彭德怀回国后曾代理司令职务,因此让他挂帅完全有能力胜任。
至于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这六位大将,虽然担任过副司令等职务,但让他们独立挂帅则显得有些吃力。
综上所述,在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中,能够胜任抗美援朝挂帅重任的人选并不多。即使忽略身体状况,也只有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徐向前、粟裕和陈赓这几位;一旦考虑身体健康,实际上只剩下彭德怀、贺龙和陈赓三人。
因此,当彭德怀接受了这一重任时,毛主席心里终于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彭德怀担任司令,陈赓任副司令,这样的配置几乎是当时能做到的最佳组合。
(参考资料:《朝鲜战争》《十大元帅》《毛泽东与十大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