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311年的七月,浙江青田县武阳村的一个普通刘姓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虽然这只是历史的开端,对于当时的刘伯温来说,一切还显得太遥远。然而,刘伯温的成长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轨迹,他从小便在父亲的教诲下,专心学习科举,毕竟科举考试是刘家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于是,他从少年时期便开始认真研读儒家经典,在这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刘伯温展现出了异常的聪慧与才情。
史书上曾提到,刘伯温少年时,周围的同学很少见他手捧经典在读,经过一番探询才得知他具有过目不忘的神奇本领。也正是凭借这项天赋,刘伯温能够在少年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为日后的科举之路奠定了基础。公元1333年,刘伯温年仅23岁便顺利通过了举人考试,开启了他的科举生涯。这看似平坦的科举路,与他后来的仕途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刘伯温的科举生涯一帆风顺,但他的官场之路却极为坎坷。科举的成功固然靠才华,但在官场上,适应官僚体制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同样至关重要。显然,刘伯温在这一点上有所欠缺。刘伯温在高中进士三年后,被元朝朝廷任命为正八品的高安县县丞,负责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尽管这个职务相对较小,但它标志着刘伯温在官场中的起步。然而,在随后的二十多年仕途中,刘伯温的职位始终徘徊在七品、从七品,甚至六品之间。对于有志于大展宏图的刘伯温来说,这显然是一次次的打击。
造成刘伯温仕途坎坷的原因,他在多年后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谈话中曾提及过。刘伯温自己曾说,他是一个“疾恶如仇”的人,这种性格在当时贿赂横行的元朝官场显然不合时宜。正因为如此,他屡次遭遇打压,特别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和至正十六年这两个关键时刻,刘伯温遭遇了两次重大打击。至正十三年,刘伯温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主要负责平定浙东一带的盗匪。正巧,这一地区的盗匪首领方国珍成为了元廷的重要目标。
方国珍本是台州黄岩人,早年以海上贩盐为生,因遭仇家告发而杀人逃亡,最终带领数千人进行海上抢劫。元朝最初并未重视方国珍,导致其屡次击败元朝军队。元朝起初尝试招抚,但方国珍屡屡反叛。刘伯温提出应果断铲除方国珍,但这一政策与当时朝廷的方针相悖,而且方国珍通过重金贿赂官员,成功重新被招抚。最终,方国珍不仅免去了刘伯温的职务,还利用关系指责他滥用职权,导致刘伯温被问罪并被囚禁在绍兴。史书上记载,刘伯温因此愤怒至极,甚至痛哭失声,气得呕血数升,最终险些自尽。这一切都证明了刘伯温性格的刚烈与忠诚,但同时也凸显了元朝朝廷的腐败与昏聩。
更让刘伯温心灰意冷的是至正十六年,这一年,刘伯温被任命为江浙行省枢密院判官,负责镇守处州,确保地方安定。尽管他确实为地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避免了百姓在战火中的苦难,但在朝廷的赏赐中,他并未得到应有的晋升,仍然只是一个低级职务,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失望之下,刘伯温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最终决定辞官回乡,彻底脱离元廷,回到了家乡青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刘伯温并未料到,他的下半生将会迎来完全不同的命运。
就在刘伯温隐居之际,明朝的开国英雄朱元璋正在崛起,而刘伯温的才华也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当初朱元璋打下滁州时,就命令手下寻找名士来做幕僚,而名儒宋濂的推荐使得刘伯温进入了朱元璋的视野。虽然刘伯温最初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但最终在孙炎的劝说下,他决定出山。经过一番交谈,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才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逐渐倚重他。在这之后,刘伯温为朱元璋提供了诸多谋略,帮助他逐步打开局面,最终为朱元璋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刘伯温在明朝初期的功劳不止于此。他提出了“先汉后周”的战略规划,巧妙地分析了当时朱元璋所面临的敌人,并为朱元璋指明了应先打击陈友谅而非张士诚。这一战略,帮助朱元璋成功消除了最强的对手,为统一天下铺平了道路。此外,在九江之战中,刘伯温提出的“移师湖口”策略,成功地帮助朱元璋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为明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尽管刘伯温在明朝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晚年并不如意。由于性格刚烈与淮右集团的排挤,刘伯温逐渐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最终,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中,刘伯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逝于青田,享年六十五岁。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辛酸,既有壮丽的开国功业,也有令人痛心的晚年孤寂,实在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