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在他临终之时,留下的遗命是让杨仪立即率军撤退。然而,魏延等人却认为此时应该继续进攻,因为他们认为司马懿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魏延等人认为,不能因为诸葛亮的去世而耽误北伐的大计。
但在诸葛亮心中,最牵挂的其实是魏延。魏延曾在战场上屡建战功,凭借自己过往的功绩在军中颇为张扬。他的强势个性和对权力的渴望使得部分人选择支持他,也有不少人对他采取中立态度。而唯一愿意与他对抗的,便是诸葛亮身边的长史杨仪。两人性格迥异,彼此间的关系总是剑拔弩张,几乎每次见面都要发生争执。尽管这种争斗未必会真打起来,但两人总会在言辞上互相针锋相对。诸葛亮对此感到无比头疼,曾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劝解他们,可惜两人始终没有真正理解他的用心。
在诸葛亮去世的那一刻,床前只有杨仪、姜维和费祎三人。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拖延,必须在这些人中选出一个领头人。姜维虽然是诸葛亮的弟子,但因避嫌他并不适合担任这个重任。费祎虽然聪明能干,但他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因此并不适合统领全军。最终,诸葛亮将这一重担交给了杨仪,虽然他知道杨仪并不情愿,但此时已别无选择。
杨仪果然没有让诸葛亮失望,在接到命令后立刻开始准备撤兵,并将魏延留下作为断后。撤退的命令一发布,蜀军各部纷纷开始集结准备撤离,唯独魏延的营地却一片静默。姜维等人不解魏延的态度,于是派费祎去探探魏延的动静。
在这几个人中,费祎显得尤为低调,他并未担任什么显赫职务,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权力,常给人一种随行小跟班的印象。然而,实际上,费祎正是诸葛亮给了极其重要任务的人。由于他的低调与不显山不露水,诸葛亮认为他是最合适的人选来完成一些潜在的任务,而这任务的真正内容,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明晰。
此时,魏延正在回味自己做的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魏延不明白这个梦的含义,便找来了解梦的赵直。赵直听后告诉魏延,古代神兽麒麟头上也有角,因此梦到自己长角是一个预示着好运的兆头,暗示着即将有大功业降临。魏延听了十分高兴,礼貌地送走了赵直。然而,赵直在离开时,脸色突变,对身边的侍从低声说道:“角,乃刀下之用,若在头上用刀,则是大凶之兆。”赵直没有直接告诉魏延这一解读,是怕魏延听后大发雷霆,反而为了保命,选择编了一个吉兆的解释。
就在魏延自得其乐时,费祎骑马来到魏延帐中,表面上与魏延闲聊,实则通过话题引导,探知魏延的真实打算。此时,魏延已经认为自己才是复兴蜀汉的真正人选,他打算违抗命令,带兵继续对抗魏军,并表示绝不会接受杨仪的指挥。费祎听后,心中已经有了判断,心知这时若继续让魏延留在队伍中,蜀汉的未来将更加危险。
为了尽快处理掉魏延,费祎给魏延编了个理由:“我现在回去将您的想法告知杨长史,杨长史不懂打仗,他一定会让您来指挥。”魏延听后信以为真,放行了费祎。费祎一马当先,飞速离开,而魏延直到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费祎耍了,然而已经晚了。
费祎回到大营后,立刻将魏延的意图报告给了杨仪和姜维。两人听后,决定果断放弃魏延,带领大军开始撤退。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速,魏延完全没有意识到大势已去。最终,魏延与杨仪的矛盾无法化解,马岱奉命将魏延杀害,杨仪下令将魏延全家三族满门抄斩。
魏延的死亡标志着蜀汉军功集团的彻底瓦解,随着北伐的停止,许多武将失去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地位急剧下滑,无法再对朝堂产生任何影响。虽然这些武将被压制,但代表文臣利益的杨仪等人则愈加猖獗。
然而,诸葛亮在临终时所赋予杨仪的权力,并没有完全让他统领蜀汉。事实上,刘禅最信任的人是蒋琬。蒋琬是诸葛亮生前选定的继承人,他有能力维持蜀汉的稳定。然而,杨仪却始终不甘心,认为丞相之位应该属于自己。为此,他不断挑衅蒋琬,在朝堂上制造麻烦。
蒋琬虽然是继承了诸葛亮的权力,但他也不是一个善于容忍的人。面对杨仪的挑战,蒋琬逐步设法让杨仪在朝中陷入困境,令他焦头烂额。而费祎则始终默默地在杨仪身边,像是一个忠实的随从。
最终,杨仪忍无可忍,向费祎倾诉时流露出不忠之言,费祎将这些话转告给了蒋琬。蒋琬得到把柄后,立即将杨仪流放。尽管杨仪被流放后依然不悔改,并上书指责朝廷,刘禅最终将他召回并关进了大牢。最后,杨仪在牢中自尽,然而比起魏延,他至少家人幸免于难。
诸葛亮将费祎安排在自己身边,赋予的任务便是时刻盯住魏延和杨仪,确保他们没有不臣之心。一方面因为费祎低调,另一方面,他的忠诚和智慧使得他成为最适合执行这一任务的人。正是因为费祎出色完成了这项任务,蜀汉在蒋琬的领导下,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使得蜀汉国祚得以延续了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