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和篇幅,同时丰富一些细节描写:
---
文/胡新民
毛泽东于1976年9月逝世后,党内外众多人士纷纷撰写回忆文章,追忆他们与毛泽东的交往经历。这些回忆的作者既有跟随毛泽东走过革命征程的共产党人,也有享誉国内外的党外人士。在他们的文字中,生动地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相识、共事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他们人生的深远影响。许多人都深刻记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那些初见的印象对他们来说刻骨铭心,成为一生的宝贵记忆。
---
“老一代人对毛泽东同志的拥护是真诚而坚定的”
1981年3月,陈云在与邓力群的一次谈话中曾指出:“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同志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培养出了一整代干部,包括我们这些‘三八式’一代。如今这些人在全国各个重要岗位上肩负重任,这实在是一件极为伟大的事业。”“老一代人对毛泽东同志的拥护,是发自内心、真心诚意的。”(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陈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4—285页)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陶铸夫人曾志,在与陶铸结婚之前,经历过两次婚姻。她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和第二任丈夫蔡协民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曾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部队行军途中,驻扎在酃县,准备前往井冈山时。她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经历了两个阶段——“直觉的震撼”和“久仰已久的敬仰”。那时,因长途行军一天,她疲惫不堪,半睡半醒间被毛泽东的一声大喊惊醒。她睁开眼睛,只见来人身材高大挺拔,黑色长发中分,脸庞清瘦,眼神炯炯有神,举止潇洒自若,神情既亲切又深邃,直觉告诉她,这绝不是普通人。当蔡协民告诉她“这位就是毛委员”时,曾志顿时清醒过来,惊喜地意识到,眼前这位正是她早已仰慕的毛泽东!她后来深情地回忆说:“他们谈话将近一个小时,毛泽东谈笑风生,妙语连珠,态度亲切和蔼,言谈举止中透露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是毛泽东留给我的第一印象。虽然时光流逝将近七十年,但每当回想,仿佛毛主席仍坐在我面前,带着笑容注视着我。”
不久之后,曾志便开始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曾多次聆听这位如兄长般的领袖的教导。毛泽东教她如何深入调查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这些宝贵经验对她影响深远,成为终生受益的财富。在毛泽东的关怀和指导下,她被选为中共七大的候补代表。解放后,曾志曾在广州工作,并于1956年至1957年赴北京中央党校进修。毛泽东鼓励她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委托她深入人民大学师生中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主席借我在党校学习的便利条件,让我接触第一手材料。”
◆【毛泽东与陶铸、曾志合影】
1976年9月,曾志怀着沉痛的心情为毛泽东送行。半个世纪的相伴,她对自己走过的革命道路无怨无悔,对这位指路人怀有永恒的敬意。
---
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
杨得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从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起,一直到1979年指挥边境自卫反击战,亲历了我军几乎所有重要战争时期。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杨得志撰文回忆说:“像许多同代人一样,每当回想烽火连天的岁月,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引领我们走向一次次胜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尤其是毛泽东同志。”
杨得志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井冈山。他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朱德、陈毅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在庆祝大会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湖南口音,讲述两军会师的重要意义,指明光明的未来,并特别强调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令杨得志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一边挥舞着有力的手势,一边讲述孙悟空的故事,鼓励大家学习孙悟空“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大闹天宫,推翻反动统治和旧社会”的精神。杨得志回忆说:“当时我刚入伍几个月,还不能完全理解他话中的深意,但故事和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在军队还弱小的年代,在游击战争中,这些话激励着我和我的部队。毛泽东的形象至今历历在目。”
虽然后期见毛泽东的机会不多,但杨得志心中清楚,毛泽东始终站在人民军队前线,指挥着战斗,一场接一场取得胜利,尤其是遵义会议之后。每每回想,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兵如神”这四个字。中共七大闭幕后,他接受毛泽东建议,赴中央党校学习,然而不到一个月便因战事紧急奔赴前线。随后三年解放战争中,无论是邯郸、清风店、石家庄战役,还是解放太原、兰州、宁夏,都是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歼敌取胜。“我们常说,按照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打胜仗,这绝非空话,而是有着丰富内涵和充分事实支持的真理。”
◆【毛泽东与杨得志】
1953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国庆时,杨得志率志愿军代表团回国观礼。毛泽东在观礼台上向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领导介绍道:“此人大名叫杨得志,曾任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团团长,如今是志愿军副司令,德怀的助手。湖南人,我的乡里人呀!”
---
伍修权的初识毛泽东
伍修权是经历丰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1923年冬,他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步兵学校学习,后任翻译。1930年成为苏联共产党候补党员,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红军。任瑞金红军学校学员连队指导员兼军事教员期间,他首次见到毛泽东。
当时,毛泽东正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因一些照搬苏联经验的“洋教条主义者”反对,受到“右倾机会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枪杆子主义”的污蔑,甚至被讥笑“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
伍修权在进苏区前已听闻毛泽东之名,亲身经历后感受到毛泽东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成了国民党政府的头号敌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他发现毛泽东既不同于他在苏联见过的政治家和军队统帅,更像一位亲切和蔼、言谈幽默、衣着随意的中国书生,甚至有点像农村的私塾先生。
那天,毛泽东应红军学校师生邀请,给大家讲课。伍修权曾对毛泽东遭受“山沟沟出不了马列主义”的质疑心存怀疑,但听完毛泽东的讲解,他立刻被深深折服。毛泽东讲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经济的破坏,这本是枯燥艰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而毛泽东用普通农民能听懂的语言,结合生活中的实例,配以俗语和生动手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伍修权回忆:“当时我才二十多岁,毛泽东已三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