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帝在挑选皇后和妃嫔时,通常都青睐出身较低的家庭,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皇帝,连亲王们在选定王妃时,也大多选择来自平民或者低级官员的家庭。皇室与功勋大臣之家联姻的情况非常少见。事实上,明朝的“灰姑娘变王妃”现象非常普遍。例如,朱元璋所挑选并册封为皇太孙的朱允炆,他的皇太孙妃马氏,出自正五品光禄少卿马全的家庭;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再比如,孝慈高马皇后所生的安庆公主,她的驸马欧阳伦出身平民;甚至连明宪宗的次女也嫁给了国子监监生的儿子崔元。
相比之下,清朝在这方面则显得更加讲究门第,后妃、皇子的福晋以及公主的驸马,都必须来自高贵的家庭。连皇子的庶福晋和侧福晋,也要符合一定的门第要求。清朝皇室的婚姻往往是在满洲贵族之间进行,功勋世家与贵族门第之间的联姻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皇室选择如此接地气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政策。朱元璋在位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后来成为历代皇帝视为“祖宗成法”的重要规条,不容轻易更改,否则被视为不孝。这些规条中,有一条规定便是皇室子女不得与功勋大臣家族联姻,皇子们的妻妾也只能从较低阶层的武将家族或平民中选择。
然而,在洪武朝初期,朱元璋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一规定来选亲的。早期,他选定儿媳和女婿时十分重视家世,许多都来自功臣之家。例如,魏国公徐达的三个女儿就分别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媳;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则成为了皇太子朱标的太子妃,未来的皇后;凉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等的女儿们,也分别成为了朱元璋的儿媳。
朱元璋对与功臣之家联姻的重视,显然是出于稳固政权、确保功臣对自己忠诚的考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逐渐将重心转向了文臣,因为治理天下更多依赖文臣的智慧,而非单纯的武力。在这一过程中,朱元璋不仅要依赖文臣的智慧,还要防止曾经帮助他打下江山的武将,因权力过大而威胁到皇位的安全。因此,朱元璋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婚姻政策,以防止后宫权力过分集中,影响到他和后代的统治。
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便是这段历史的一个例证。临安公主是由朱元璋非常宠爱的成穆贵妃孙氏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孙贵妃的贤德早已为朱元璋所耳闻,婚后,她为朱元璋生育了四个女儿,其中临安公主尤为宠爱。临安公主的婚姻,自然成为了朱元璋特别关注的事情。朱元璋选定驸马时,有两个标准:一是出自功臣之家,二是要具备德行,能够对公主好。最终,朱元璋选择了韩国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李善长,朱元璋的重要谋士之一,被视作“萧何”般的存在。李善长从小便深得朱元璋器重,他以聪明才智、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忠诚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当朱元璋驻扎在滁州城时,李善长前往拜见,他的聪慧和德行也使得朱元璋极为敬重,将其留在了身边,成为了其谋士之一。
李善长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过战斗,但在朱元璋的朝廷中,他与大将军徐达一同担任了相国职务,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李善长的重要性。在洪武三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位居众公爵之首,显示了其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然而,随着权力的积累,李善长并未完全安分守己。洪武四年,李善长因病辞职回乡,随后他依然未能真正退休。直到洪武十八年,他仍然因私事和亲戚问题惹出麻烦。最终,李善长的亲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有了叛国图谋,被朱元璋发现,李善长也因此牵连其中。
尽管李善长在朝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但在自己的亲弟弟被牵扯到叛乱中之后,朱元璋依然没有对他手下留情。最终,李善长全家三十多人遭到株连。李祺作为李善长的儿子,原本应当被处死,但考虑到临安公主的身份,朱元璋并未为难他,而是将其流放至江浦。临安公主为了守妇道,甘愿与丈夫共同流放。
李祺在江浦的生活极其艰难,最终因病去世。临安公主始终守护着丈夫,直至李祺去世。尽管她是被流放的公主,朱元璋却也在临安公主去世时,给予她尊重,按礼法为其举办了葬礼,但并未为李祺立碑合葬。
这一切,都表明了明朝皇室和臣子的错综复杂关系:即便作为开国功臣的家族,命运依旧难以预测,尤其是当一个家庭中的父辈犯错时,连同他们的子女也未必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