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国民党策划并发动了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包围并袭击了正在向江北方向转移的新四军部队。皖南事变爆发后,新四军总部被迫重组。在这次重组中,原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纵队、皖南突围部队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力量合并,组建成了新四军第七师。新师成立后,由张鼎丞担任师长,曾希圣任政委,李志高任参谋长,而何伟则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肩负起政治工作的重任。
这次我们重点讲述的是皖南事变之后担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主任的何伟。何伟生于1910年,家乡在河南汝南。早年他以读书为重,刻苦钻研学业,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当时较为著名的汉口华中大学,成为那个时代少数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一。大学时期的何伟不仅学习勤奋,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在大学期间,何伟曾组建并领导了一个进步读书会,带领身边的同学们学习先进思想,逐渐引导他们走向光明和觉醒。1935年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何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入党后,他留在武汉地区,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努力培养和发展抗日骨干力量,为即将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1938年,何伟被派遣至安徽,负责向当地干部传达长江局关于大别山抗日工作的指示精神。随后,他深入鄂豫皖边区,专注于组织工作,着力培养抗日干部,恢复并发展基层党组织,积极动员有志青年参军参战。他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努力。同时,何伟还担任新四军无为游击纵队政委,领导游击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总部重建,何伟被赋予重要职责,出任新四军第七师政治部主任。他积极参与皖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减租减息政策,组织支前参战,极大地壮大了抗日力量和群众基础,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3年,何伟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深造。留在延安期间,他参加了党的“七大”,亲历并见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战争胜利后,何伟被派往东北,担任牡丹江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领导剿匪行动和土地改革运动,为巩固新解放区的社会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何政委这一角色的历史原型正是何伟。此后,他全身心投入根据地建设工作,尤其参与组建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为解放东北的胜利提供坚实后勤保障,是革命的重要功臣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何伟留在广西,主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随后,他调任广州市,先后担任市长和市委第一书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城市经济恢复与发展,积极稳定物价,遏制通货膨胀,保障市场供应,为巩固新生政权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4年,何伟调入外交部,历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和驻越南大使等职,致力于提升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1962年,他回到河南,出任省委书记(第二书记)。任内,他发掘并培养了焦裕禄等一批优秀干部,严格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推动河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恢复,大幅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
1964年,何伟调任教育部部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遭受严峻冲击和迫害,身心承受巨大磨难。但何伟始终坚守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造反派进行了顽强斗争。1973年,何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