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被描绘成一对冤家。周瑜多次设计陷害诸葛亮与刘备,但每次都被诸葛亮巧妙化解。周瑜的狭隘心胸在小说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计谋被揭穿后常常气得吐血。然而,这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显然是小说的夸张之辞,因为历史上,周瑜身为东吴的名将,怎么可能是心胸狭窄的小人呢?
事实上,即便没有诸葛亮的“挑衅”,历史上的周瑜依然在36岁时英年早逝。那么,周瑜究竟死于何种原因?他的真实性格如何呢?
与同为东汉末年英杰的孙策不同,周瑜出身世家大族,家族背景极为显赫。周瑜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周瑜从小便显露出非凡的聪明才智,也因此成为周家最受宠爱的继承人。然而,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个动荡的时代,周瑜即便有着卓越的才能,也无法避免家族的困境与动乱。
公元189年,年仅14岁的周瑜与同龄的孙策相遇。两人同样志向远大,兴趣相投,一见如故,迅速成为了至交。尽管两人年纪轻轻,但他们之间的情谊却深厚至极。当时的孙策初入江东,还没有住所,周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宅邸一分为二,提供给孙策栖身之所,甚至在经济上也给予了不少支持。那时,孙策正随父亲出征联军,讨伐董卓,因而在周瑜家中住了不久便离开了。尽管相处的时间不长,但他们的友谊却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数年后,孙坚去世,孙策继承了家族的指挥权,开始筹划东渡长江,征战江东。恰逢周瑜正好前去探望父亲,他的父亲任职丹阳,而丹阳恰巧是孙策东征的必经之地。孙策写信给周瑜,信中内容已不可考,但周瑜看后十分激动,便带着兵马和物资启程前往投奔孙策。孙策见到周瑜后欣喜若狂,激动地表示:“只要你来了,我的事业就稳了。”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迅速占领了几座战略要地,这些地方不仅是江东的根基所在,更是孙策的立足之地,凭借这些优势,孙策的军队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
然而,正当孙策准备向更危险的地方进军时,他却突然告诉周瑜:“现在,我的军队足够强大了,你可以回去。” 这一决定并非背离旧情,而是为了周瑜的安全考虑。孙策的下一步行动将面临更大的风险,连他自己也无法预料生死,周瑜只是来助一臂之力,无需冒险。于是,孙策决定将周瑜送回。周瑜回到父亲镇守的丹阳,但很快,袁术派人接管了丹阳,并看中了周瑜的才干,要求他留在自己麾下任职。周瑜虽然不愿意,但不得不接受袁术的邀请,成为了县令,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周瑜结识了鲁肃,二人迅速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瑜与鲁肃渐渐感受到袁术的无能。在暗流涌动的时期,周瑜收到孙策的来信,邀请他前往吴郡帮助稳定局势。周瑜心知此事关重要,于是连夜启程,带着鲁肃一起前往。孙策得知周瑜前来后,马上为他配备了两千兵马,并任命他为中郎将。为了回报当年周瑜分给他的住宅,孙策还为他修建了豪华的住所。孙策的赏赐丰厚,甚至超过了一些大臣和贵族,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孙策也因此向众人解释:“我与公瑾从小便是朋友,他当初给予我最大的支持,我送给他的这些赏赐,远远不及他为我所做的。”
不久后,周瑜带领手下屡次立下战功,赢得了士兵的深厚敬意,士气高涨,声名也日益显赫。然而,周瑜并不在意外界的评价,他始终认为自己所做的只是应该做的事。接着,周瑜与孙策再次联手进攻皖城,成功俘获了桥公及其两位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而小乔则成了周瑜的妻子,这也许是周瑜人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孙策在次年四月遭遇刺杀身亡,临终时,他将孙权托付给周瑜,犹如白帝城托孤。在此之后,周瑜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共同抗曹,最终击败了曹操,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赤壁之战后的周瑜,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谋划未来。他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计划,这是一个堪比隆中对的战略构想。在周瑜的计划中,三分天下的并非刘备,而是刘备的族亲——刘表。当时刘表控制着荆州,虽实力不强,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东吴和曹魏之间的缓冲地带。一旦荆州被吞并,东吴和曹魏必然进入直接对抗的状态。然而,刘表不幸去世,刘备趁势崛起,最终周瑜的计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刘备取代了刘表的地位,成为了三分天下中的一方。
不管是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还是周瑜的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巴蜀之地。这个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不仅资源丰富,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周瑜曾亲自率兵征讨巴蜀,但途中因旧伤复发,导致伤情恶化,最终不幸去世。据《三国志》记载,周瑜可能在征途中被箭射中,伤在右腰部,这一部位即便在现代也是极为难治的,更何况是在医疗条件匮乏的东汉时期。伤势未愈便继续行军,最终导致伤口加剧,周瑜因而英年早逝。
总的来说,周瑜的死并非如小说中所说是因为诸葛亮的气愤,他作为一位有胆略、有智慧的江东大将,不可能因几次计谋失败而丧命。更重要的是,周瑜在面对贵族的轻视和老臣的排挤时,总是能泰然处之。他的胸怀和智慧,注定了他不会因小事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