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冷淡存知己,到上海武康路看“民国最后才女”张充和书法
迪丽瓦拉
2025-09-17 02:31:43
0

张充和(1914年—2015年)曾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1950年代后,她在海外传授书法和昆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她的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正是其走过百余年春秋的写照。

今年是张充和逝世十周年,上海武康路的松荫里艺术空间近日举办“充和日课”特展,呈现其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日课,包括近百岁时的临书作品,“十分冷淡存知己”是首次面对公众展出。

张充和是中国现代史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最小的一位,这四姐妹是民国文化人中的传奇,个个才华横溢,秀外慧中。她们是才女,是旧时的知识新女性,也被世间称为“民国最后的大家闺秀”,在文学、昆曲、教育等领域各自留下影响。诗人卞之琳那首有名的《断章》就是写给她的。

张充和

张家四姐妹是清末淮军名将张树声之后。其中,张元和嫁给昆曲家顾传玠,张允和结缘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追随小说家沈从文。张充和是最小的妹妹,于1947年与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褵。

左起:张充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元和

傅汉思和张充和

年少时的张充和每日在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诗书琴画,沉思默想,宁静内敛。昆曲和书法,是她的一生知己。1934年,她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24岁时,她为自己编了一本《曲人鸿爪》,收集各方昆曲名家、学士才人的即兴书画。与傅汉思结褵后的次年,张充和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传薪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张充和将写字视为终身功课,晚年仍坚持临帖,至九十九岁仍临书《董美人墓志》。

张充和先生在华美人文学会

2025年6月18日是张充和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位于上海武康路的松荫里延续三年前“来武康路看张充和”展,推出了“充和日课”特展,以张充和临帖作品来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书法与昆曲传承的艺术家。松荫里负责人潘敦告诉澎湃新闻,“张充和于上世纪90年代来过武康路两次,看望他弟弟的朋友,也是她的朋友——巴金先生。当时,她一直住在武康路,所以‘来武康路看张充和’也成了我们的系列展主题。”

“充和日课”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充和日课”特展汇集二十余件张充和日课手迹,涵盖隶、楷、行、草诸体,笔墨沉静,气息清远,呈现其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日课,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传统功力。这里既有张充和潜心研习、临摹数十年的名碑名帖,亦有多件其亲笔抄录之昆曲工尺谱,展现她对昆曲艺术的深厚情感与造诣。

展览现场,张充和临《颜鲁公自书告身帖》

进入展厅,最醒目的是张充和临的《颜鲁公自书告身帖》,通篇大字,端庄朴厚,苍劲有力,写于1979年。对面则是一幅“小字”版本的《告身帖》,临于1976年。“张充和的很多作品是不落年款的,反而是她的临帖会写年款,并写明临第几遍。有时候,她还会写上感悟,或记录当天的新闻。”潘敦说。

往里走,观展可以看到张充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临的《兰亭序》。此时,她与先生傅汉思在德国住了半年,临写了多遍兰亭,尤以褚遂良本为多。她也书写了《归去来兮》,后赠送给了黄裳先生。在《兰亭序》边上,则是两幅行书立轴,文本皆源于她的自作诗,一首为《堤畔》,书“ 不知何事到天涯,烂漫遨游伴落花。 踏尽青青堤畔路,春为装束梦为家。”;一首为《临江仙·桃花鱼》, 书“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

展览现场,张充和行书书写的自作诗

张充和临《张黑女墓志》

张充和的临帖量有多大?张充和于上世纪60年代写给弟弟张忠和的一封信中有所记录:

你来信使我真高兴,我也很久没有给你信了……我万事都性急,只写字不急,今年我练的字都留着,往年的全烧了,丢了。今天算了一个总账, 报告给你看看。

计临,篆:秦权 泰山 琅琊石刻若干篇

隶:石门颂两遍 礼器碑两遍 华山碑一遍 曹全碑一遍 乙横碑一遍 张迁碑一遍

楷:孟法师碑三遍 多宝塔一遍 颜真卿自书告身十遍 六朝墓志若干 九成宫一遍

行:虞世南临兰亭序一百三十遍 苏轼黄州寒食帖四十遍 颜争座位七遍 祭侄稿

草:书谱一遍 张旭古诗四帖四遍 怀素自叙一遍 高闲千字文四遍

“这些临帖的数量是她一年里写的。虽然不见得她一直都这样临帖,但可想而知她下的功夫。”潘敦说,“我看过她的很多作品,其中,她最爱节临《书谱》。展览中一本裱成册页的《书谱》是她通篇临写的,3000多字,写于2006年4月,当时她93岁了。你很难想象93岁还能够这样写。”

张充和临《董美人墓志》

除了书法,张充和最热爱的还有昆曲,她一生致力于推广昆曲,在海外做了很多的工作。据悉,张充和曾捐赠了自己手抄的昆曲谱给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也捐赠了自己的一套昆曲行头。展览中,观展亦可看到张充和书工尺谱,包括《长生殿》《牡丹亭》《金瓶梅》。同时展出的还有已故著名画家高马得的戏曲人物画,一字一画,互为映照。

展览现场

张充和 手书工尺谱《弹词 · 长生殿 第三十八出》

高马得绘《牡丹亭》

除了书法、昆曲以外,绘画也是张充和所喜欢的。展览也呈现了她在绘画上的日课部分。在展柜中,观众可以看到其临龚贤课徒稿10余张,涵盖山石树木,并抄录了龚贤原稿上的题跋。展墙上的一幅《奇石图》则是画在西方绘画用纸之上,呈现出别样的笔墨韵味。

张充和临龚贤课徒稿

张充和《奇石图》

展览尾端还向公众展出张充和所书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以隶书书成,风神萧散,气韵天成,尤能映照张充和其人其艺。潘敦说,“这是她在自己七十岁寿辰时写给自己的。后来这一对联由香港董桥先生收藏,此前从未在公众面前展示过。”

展览现场,张充和书写的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展览也呈现董桥、白谦慎等的相关作品。他们以笔墨寄怀,用不同风格回应张充和的艺术精神与人品风范。或温润沉静,或清逸洒脱,笔墨间皆是对充和深切的怀念与致意。书、画、曲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张充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日课。

展览将展至7月30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神... 好的,我会按照你的要求,对这篇文章进行逐段改写,保持原意不变,同时丰富细节和表达,总字数控制在合理范...
原创 西... 阅读此文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轻松接收到类似的精彩文章,方便日后与我们一起探讨与...
为什么南非白人能获得美国的难民... 美国最近给59名南非白人发了“难民VIP卡”,副国务卿亲自接机,红毯气球一样不少。但这操作直接把全球...
原创 秦...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人们对他的评价往往褒贬不一。有些人感激他修建了长城,保卫了百姓的安...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作为一名将领,拥有过硬的武力固然重要,但忠诚与义气的精神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忠诚与正义之心...
原创 韩...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语义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本文信...
原创 穰...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段落语义不变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 ...
原创 四... 曾几何时,我们也几乎有机会直接攻占日本本土。在清朝某年,有一位雄心勃勃的爱国英雄,他带领一支海军部队...
原创 中... 当黑白胶卷遇上现代色彩,那些被岁月蒙尘的瞬间突然有了呼吸 ,这组上色老照片不是简单的技术修复,而是用...
原创 秦...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内容更加丰富细节一些: ---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与文化...
原创 解... 1951年那个与众不同的夏天,一位饥渴的农民在寻找水源时,意外地在一堵墙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画像,而画...
原创 战...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烽烟中,后唐庄宗李存勖如同一颗划破天际的流星,以军事天才的姿态崛起,却又因政治昏聩迅...
原创 毛...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英勇的将领,其中毛主席身边的几位爱将,常常让人忆起的便是许世友上将...
原创 家... 在江苏省无锡市的钟灵毓秀之地,王先生悉心守护着一枚传承数代的中华民国河南省造双旗币十文。这枚凝聚岁月...
原创 秦...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上古时期的珍贵文物不断浮出水面,这些文物不仅让我们感到震惊,也使全球...
《史记》中为何有文字是倒着印的 《史记》是金圣叹评点的六大奇书之一,不过金氏认为“奇”主要是指文辞精妙。其实在形式上,《史记》也有一...
原创 5... 1955年,大授衔的前夕,毛主席专门召见了负责授衔的官员,特意叮嘱他们:一定要将阎红彦将军列入上将名...
原创 首... 1960年某一天,卧床不起的贺炳炎将军突然感慨地说道:“要是不当成都军区司令,我或许还能多活二十年。...
原创 蒋...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中,有一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学员,他不仅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还成功成为了蒋介石身...
原创 清... 历朝历代的辅政大臣,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治下久经考验的重臣。这些人通常因其出色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在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