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冷淡存知己,到上海武康路看“民国最后才女”张充和书法
迪丽瓦拉
2025-09-17 02:31:43
0

张充和(1914年—2015年)曾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1950年代后,她在海外传授书法和昆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她的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正是其走过百余年春秋的写照。

今年是张充和逝世十周年,上海武康路的松荫里艺术空间近日举办“充和日课”特展,呈现其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日课,包括近百岁时的临书作品,“十分冷淡存知己”是首次面对公众展出。

张充和是中国现代史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最小的一位,这四姐妹是民国文化人中的传奇,个个才华横溢,秀外慧中。她们是才女,是旧时的知识新女性,也被世间称为“民国最后的大家闺秀”,在文学、昆曲、教育等领域各自留下影响。诗人卞之琳那首有名的《断章》就是写给她的。

张充和

张家四姐妹是清末淮军名将张树声之后。其中,张元和嫁给昆曲家顾传玠,张允和结缘语言学家周有光,张兆和追随小说家沈从文。张充和是最小的妹妹,于1947年与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结褵。

左起:张充和、张兆和、张允和、张元和

傅汉思和张充和

年少时的张充和每日在祖母的老宅中,沉浸于诗书琴画,沉思默想,宁静内敛。昆曲和书法,是她的一生知己。1934年,她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24岁时,她为自己编了一本《曲人鸿爪》,收集各方昆曲名家、学士才人的即兴书画。与傅汉思结褵后的次年,张充和移居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传薪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张充和将写字视为终身功课,晚年仍坚持临帖,至九十九岁仍临书《董美人墓志》。

张充和先生在华美人文学会

2025年6月18日是张充和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位于上海武康路的松荫里延续三年前“来武康路看张充和”展,推出了“充和日课”特展,以张充和临帖作品来纪念这位一生致力于书法与昆曲传承的艺术家。松荫里负责人潘敦告诉澎湃新闻,“张充和于上世纪90年代来过武康路两次,看望他弟弟的朋友,也是她的朋友——巴金先生。当时,她一直住在武康路,所以‘来武康路看张充和’也成了我们的系列展主题。”

“充和日课”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充和日课”特展汇集二十余件张充和日课手迹,涵盖隶、楷、行、草诸体,笔墨沉静,气息清远,呈现其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日课,体现其深厚的艺术修养与传统功力。这里既有张充和潜心研习、临摹数十年的名碑名帖,亦有多件其亲笔抄录之昆曲工尺谱,展现她对昆曲艺术的深厚情感与造诣。

展览现场,张充和临《颜鲁公自书告身帖》

进入展厅,最醒目的是张充和临的《颜鲁公自书告身帖》,通篇大字,端庄朴厚,苍劲有力,写于1979年。对面则是一幅“小字”版本的《告身帖》,临于1976年。“张充和的很多作品是不落年款的,反而是她的临帖会写年款,并写明临第几遍。有时候,她还会写上感悟,或记录当天的新闻。”潘敦说。

往里走,观展可以看到张充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临的《兰亭序》。此时,她与先生傅汉思在德国住了半年,临写了多遍兰亭,尤以褚遂良本为多。她也书写了《归去来兮》,后赠送给了黄裳先生。在《兰亭序》边上,则是两幅行书立轴,文本皆源于她的自作诗,一首为《堤畔》,书“ 不知何事到天涯,烂漫遨游伴落花。 踏尽青青堤畔路,春为装束梦为家。”;一首为《临江仙·桃花鱼》, 书“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

展览现场,张充和行书书写的自作诗

张充和临《张黑女墓志》

张充和的临帖量有多大?张充和于上世纪60年代写给弟弟张忠和的一封信中有所记录:

你来信使我真高兴,我也很久没有给你信了……我万事都性急,只写字不急,今年我练的字都留着,往年的全烧了,丢了。今天算了一个总账, 报告给你看看。

计临,篆:秦权 泰山 琅琊石刻若干篇

隶:石门颂两遍 礼器碑两遍 华山碑一遍 曹全碑一遍 乙横碑一遍 张迁碑一遍

楷:孟法师碑三遍 多宝塔一遍 颜真卿自书告身十遍 六朝墓志若干 九成宫一遍

行:虞世南临兰亭序一百三十遍 苏轼黄州寒食帖四十遍 颜争座位七遍 祭侄稿

草:书谱一遍 张旭古诗四帖四遍 怀素自叙一遍 高闲千字文四遍

“这些临帖的数量是她一年里写的。虽然不见得她一直都这样临帖,但可想而知她下的功夫。”潘敦说,“我看过她的很多作品,其中,她最爱节临《书谱》。展览中一本裱成册页的《书谱》是她通篇临写的,3000多字,写于2006年4月,当时她93岁了。你很难想象93岁还能够这样写。”

张充和临《董美人墓志》

除了书法,张充和最热爱的还有昆曲,她一生致力于推广昆曲,在海外做了很多的工作。据悉,张充和曾捐赠了自己手抄的昆曲谱给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也捐赠了自己的一套昆曲行头。展览中,观展亦可看到张充和书工尺谱,包括《长生殿》《牡丹亭》《金瓶梅》。同时展出的还有已故著名画家高马得的戏曲人物画,一字一画,互为映照。

展览现场

张充和 手书工尺谱《弹词 · 长生殿 第三十八出》

高马得绘《牡丹亭》

除了书法、昆曲以外,绘画也是张充和所喜欢的。展览也呈现了她在绘画上的日课部分。在展柜中,观众可以看到其临龚贤课徒稿10余张,涵盖山石树木,并抄录了龚贤原稿上的题跋。展墙上的一幅《奇石图》则是画在西方绘画用纸之上,呈现出别样的笔墨韵味。

张充和临龚贤课徒稿

张充和《奇石图》

展览尾端还向公众展出张充和所书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以隶书书成,风神萧散,气韵天成,尤能映照张充和其人其艺。潘敦说,“这是她在自己七十岁寿辰时写给自己的。后来这一对联由香港董桥先生收藏,此前从未在公众面前展示过。”

展览现场,张充和书写的名联:“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展览也呈现董桥、白谦慎等的相关作品。他们以笔墨寄怀,用不同风格回应张充和的艺术精神与人品风范。或温润沉静,或清逸洒脱,笔墨间皆是对充和深切的怀念与致意。书、画、曲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张充和几十年如一日的日课。

展览将展至7月30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纸币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一定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里,纸币曾是我们日常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今它已经...
原创 王... 王陵是沛县的一个知名豪门大户,他与另一位豪强雍齿有着深厚的交情。那时,刘邦在沛县担任亭长,渴望进入当...
原创 活... 在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个高开低走的悲剧人物:慕容复。慕容复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燕国的宗室后代。慕...
中外嘉宾走进江西吉州窑 领略陶... 11月2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江西行活动参访团来到江西吉安县,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
原创 截... “截江救阿斗”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情节,它不仅展示了赵云的忠诚和英勇,还充分体现了赵云的智...
原创 多... 前言 我们是否曾设想过,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如何在复杂的宫廷争斗中,奋不顾身地为自己深爱的兄长出手相...
观展 溯源 探微(上新了) 刻纹石器 这是我国史前文化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石器,在内蒙古敖汉兴隆洼、辽宁阜新查海、山东泰安大汶口等遗...
原创 以... 历史长河中的智者抉择——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而非曹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一位人物凭借其卓越的智...
原创 五...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这五位将领是蜀国阵营中的重要人物,每个人的武功都非常强大...
原创 历...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一些历史在后代的流传中被改变,原本的真相被掩盖。由于古代的文化和科...
原创 元...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尝试征讨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元朝甚至还筹划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行动,但...
原创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掌控的封建王朝,它的前朝是元朝,后来的清朝则是另一个强大的政权。明朝能...
原创 晋...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太原城外的晋恭王坟园旁,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领头的那人手持朝廷敕...
原创 清... 华夏大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明和王朝。从远古的尧舜禹时期,开始开疆拓土,奠定了...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考古持续深入 近年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号沉船被确认为明正德年间商船,...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安重荣起兵造反,冯道负晋主托孤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冬季,晋主忆起桑维翰之言,北巡邺...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 #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币改革的实物见证与收藏珍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光绪元宝铜元是晚清...
原创 他...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武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像三国时期的张飞和赵...
原创 汉... 刘协不缺杀掉曹操的心,也不缺杀掉曹操的机会,缺的是杀掉曹操后还能保证自己没事儿的方法。如果杀了曹操一...
原创 印... 在17世纪的北美,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船只驶入这片未知的新大陆,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贸易模式。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