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时,提出了一个极为残酷的要求:他希望自己的所有妃子都能陪葬。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年仅三岁的最小女儿——宝庆公主说了一句话,直接让朱元璋的心软下来,最终决定让她的母亲不用陪葬。这句话究竟是什么,能让一向坚决的朱元璋改变态度?而这位宝庆公主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宝庆公主是朱元璋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是他的妃子之一,名叫张美人。朱元璋一生中妃子数量虽不少,和后来的“情圣皇帝”康熙有得一比,但与康熙的多情不同,朱元璋却表现出极强的专一。虽然身边有许多妃子,但他的真心始终只给了马皇后一人。即便马皇后早早离世,朱元璋也未曾对其他妃子投入深厚的感情,这种坚守似乎让他显得“出淤泥而不染”。
从今天的角度看,马皇后无疑是个极为出色的女人。虽然史书对她的容貌记载并不多,但在朱元璋眼中,她绝对是美丽动人的。更重要的是,马皇后品德高尚、能力卓越,成为朱元璋登基后后宫的主心骨,有她在,朱元璋基本不用操心后宫纷争。
然而,马皇后去世后,后宫事务的管理者变成了李淑妃。皇宫里,没人愿意看到权力真空导致争斗,所以李淑妃很快挑起了大梁,表现也不差。朱元璋因此发誓再不立后,否则李淑妃将是下一个皇后。令人唏嘘的是,李淑妃的结局十分凄惨,她最终被朱元璋赐死。
有一次,朱元璋和大臣们讨论政务后回宫,看到李淑妃和太子朱允炆在一起,其乐融融。但他脑海中却浮现出令人不寒而栗的未来:一旦自己驾崩,年幼的朱允炆继位,李淑妃可能会掌握朝政大权,太子成了她的傀儡。这样的情形,朱元璋是坚决不能容忍的。于是他暗中动了杀机,假意让李淑妃去探望她的两个哥哥,说那是“最后一别”,李淑妃聪明地理解了其中含义,随即上吊自尽。
这段故事虽出自民间传说,真实性尚待考证,但李淑妃去世后,后宫权力转移到了郭宁妃手中,她的命运也同样凄惨,被朱元璋赐死。明朝不只是官场险恶,妃子的生活同样危机四伏。除了马皇后,朱元璋对其他妃子多半不留情面,谁惹他不顺眼就会被除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朱元璋临终时令人震惊的决定:按照古代活人殉葬的习俗,他命令所有妃子陪葬,防止她们染指皇权或再嫁他人。这一命令极其残酷,约有五十名妃子被要求殉葬,牵连了大量生命。妃子们得知此事后绝望无助,她们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心愿,怎愿如此早离世?但皇命如山,她们只能无奈接受。
就在朱元璋病重期间,宝庆公主依旧像往常一样来探望他。朱元璋对这个聪明可爱的最小女儿尤为疼爱,临终前不舍地叮嘱她要好好活下去,并照顾好自己。宝庆公主听后伤心欲绝,坚信父皇一定不会离开她,朱元璋听着她的话,心头一阵温暖。然而,面对宝庆公主的哭泣,朱元璋的心开始动摇。
他想到,宝庆公主没有同母兄弟,如果她的母亲张美人也陪葬了,女儿以后谁来照顾?只能是太监和宫女,这令他无法放心。于是,他破天荒地决定让张美人免于陪葬,留下她来守护宝庆公主。张美人成为唯一未被陪葬的妃子,这在当时极为罕见。
陪葬的过程极其残酷。朱元璋去世后,这些妃子被关进一个房间,太监们强迫她们一个接一个上吊自尽。凄厉的哭喊声回荡宫中,四十多名妃子在悲惨中离世。考古发现证实,至少有四十六名妃子遗骨被发掘,都是无辜的生命。相较于更残酷的活人殉葬早期做法——直接将妃子们封入棺椁内,活活被钉死,这种方式虽然惨烈,但至少避免了长时间的痛苦。
提到活人殉葬,不能不提大明战神朱祁镇。他曾废除殉葬制度,这一点令后世称道。可惜到了清朝,这种残酷的习俗又被恢复了。至于张美人,她虽没陪葬,但史书对她的后续记载极少,民间传闻也不多,估计她早逝。
后来,燕王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被逼得走投无路,朱棣的登基充满争议和不安。上位后的朱棣对宝庆公主极尽宠爱。到了适婚年龄,朱棣亲自为她挑选夫婿,选中了一个看门的千户赵辉。赵辉之父曾随朱元璋征战,战死封千户,赵辉因父亲功绩获得职位。
赵辉长相俊美,堪比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婚礼当天,朱棣亲自主持,太子朱高炽护送,陪嫁丰厚,是极高规格的待遇。然而,宝庆公主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赵家人对她十分畏惧,唯恐得罪了皇帝的妹妹,家庭氛围异常压抑。
更糟的是,赵辉本人品行恶劣,是典型的渣男。虽然不敢对宝庆公主做太过分的事,她却孤独无援,只能在外寻求青楼解闷。缺少丈夫的关爱,周围无人能倾诉,这样的生活令人痛心。宝庆公主最终在39岁时早逝,实在令人惋惜。
宝庆公主去世后,赵辉更是肆无忌惮,家中美女如云,至少有百余名侍妾。古代“女怕嫁错郎”的道理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公主身份尊贵,但她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相比之下,现代女性虽然地位不如公主,但却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能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这无疑是一种幸福,令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