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五虎大将”这一说法,并非出自《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之手,而是早在《三国志平话》中就有“皇叔恩封五虎将军”这一表述。与《三国演义》中的五虎大将排名: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相比,《三国志平话》中的排列顺序则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我们再回到《三国志》本身,不难发现,五虎大将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特别是《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的“关张马黄赵传”一节,这段文字提到:关羽、张飞两人都堪称“万人敌”,被誉为“世虎臣”;马超以一己之勇,力挽狂澜,最后舍身救族;而黄忠与赵云则因其强悍的战斗力,成为了刘备的重要爪牙。由此可见,尽管黄忠与赵云的个人能力都不容小觑,但与关羽张飞的“万人敌”之名,似乎还有一定差距,这也为我们后来的讨论留下了一个有趣的谜团:关羽与黄忠是否曾在长沙交过手?如果真有这场战斗,它的胜负究竟如何?
在《三国志》中,虽然关羽与黄忠同被记载在同一传中,但两人的地位却大不相同。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假节钺前将军,代理荆州牧,权力地位非凡;而黄忠则仅为关内侯、后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关内侯虽有封号,却无封国,地位不如亭侯。例如,张辽投降曹操时受封关内侯,直到建安十一年才晋升为都亭侯。另一方面,赵云的战功和实力也让他脱离了文官的行列,他的谥号“顺平侯”,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军中担当考核工作,且处理公正:“大将军姜维等议,以为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这一谥号的具体含义是:“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强调了赵云的义举与平定战乱的功劳。与赵云和关羽独特的谥号相比,张飞的谥号“桓侯”、马超的“威侯”、黄忠的“刚侯”则显得较为普通,基本属于常规称号。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宋桓侯等为例,三国时期也有不少将领如乐进、曹纯、庞德等获得“威侯”或“壮侯”称号。
关羽和黄忠分别被封为“壮缪侯”和“壮侯”时,正值蜀汉景耀三年,即公元260年。而两人分别在建安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去世,均未赶上刘备登基称帝,因此“黄忠为关羽复仇”一说,并不成立。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纪年与现代不同,关羽的去世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按公元计则是220年,而黄忠虽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但按公元也是220年。
虽然黄忠年纪较大,但他在加入刘备之前的战绩并不显赫,且在刘表集团的地位较低:“黄忠字汉升,南阳人,曾任荆州牧刘表的中郎将,曾与表的从子磐共同防守长沙攸县。”直到刘备打算征战南方,黄忠才被提拔,随刘备进入蜀地。黄忠的最大战功是斩杀夏侯渊,但这个成就并未让刘备感到太过欣慰,甚至认为:“杀张郃才有意义,斩夏侯渊不值一提。”刘备这么说,或许是考虑到张飞的情绪,也可能是在为后来的战略布局做准备。
在《三国演义》中,黄忠与关羽曾激烈交锋三场。尽管演绎中有些夸张,按照常理推测,关羽应当是占上风的。在第一场战斗中,黄忠与关羽僵持一百回合后,韩玄担心黄忠可能会落败,最终鸣金收兵。第二场战斗,关羽准备实施拖刀计,但黄忠因骑术不佳,马失前蹄,因此没有趁机进攻;第三场战斗时,黄忠假装射箭,令关羽误判失误,最终在吊桥上中箭。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场是黄忠可能略逊一筹,第二场则是因为骑术的原因未能成功追击,第三场则是黄忠通过巧妙的虚晃令关羽犯错。
尽管在演绎中,关羽最后仍旧受伤,但也可以看出关羽在战斗中的些许后悔。如果当时他能够果断出手,或许局势就会完全不同。这一场战斗,虽然后来黄忠的勇气让关羽心生敬意,但在历史的镜头中,黄忠的武力或许并不如同演义中那般光辉。他的实际战绩和其他五虎大将相比,或许并不突出,甚至有些低调。
黄忠的出场虽然较晚,但他却是刘备在荆州攻占战役中的重要支持力量。若没有刘备的急需,黄忠或许永远只能在荆州默默无闻,一步步攀升。正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黄忠的崛起,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偶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