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天,宁静的泰和县突然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氛。此时,一位身着军装的将领正缓步回到家乡。与平日里亲切和蔼的形象不同,今天的他脸上多了一份深沉和凝重,仿佛背负着某种无法言说的重担。当他逐渐接近自己家门口时,一丝疑惑涌上心头。回想当年战火蔓延时,家中的每一个亲人都被敌人杀害。易耀彩当时认为家中的一切早已被摧毁,留下的只有废墟和荒草。然而,令他感到惊讶的是,眼前的家却意外地干净整洁,毫无荒废的迹象。
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位中年妇人正低头洗衣服。当她听到呼喊声时,抬起头来与易耀彩的目光相遇。两人都在对方面容上看到了一丝不可思议,难以置信地问道:“你竟然还活着?” 易耀彩不由得愣住,眼前的妇人竟是他的童养媳,张凤娥。
“耀彩弟弟?你回来了?你真的回来了!”凤娥的声音颤抖着,情不自禁地扑向他,两人紧紧相拥,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千言万语全在这一刻交织成无声的情感交流。易耀彩终于明白,自己并非孤单一人归来。身旁的妻子范景阳也在场,他连忙将两人介绍给对方,却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尴尬。这一刻,凤娥姐,那个曾在自己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女人,竟然以这样的方式重逢,心中五味杂陈。
易耀彩出生于1917年,家境普通,父母为他从小安排了童养媳张凤娥。凤娥姐比他大两岁,能干、聪明,待人温和,两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无限的希望。然而,这段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战火的蔓延,易耀彩的父母加入了当地的赤卫队,常给他讲述红军的壮丽故事,激发了他为国尽忠的决心。
13岁那年,易耀彩毫不犹豫地投身革命,离开了家,开始了与张凤娥的分离生活。从此,两人开始过上了聚少离多的日子。每次回家,易耀彩都能感受到凤娥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总是为他准备他最喜欢的饭菜,照料好一切,使得他能专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每次告别时,凤娥姐总会叮嘱他一定要保重自己,不必担心家里的一切。两人心中的情感,随着每一次的分离与重逢,悄然升温。
1934年的一个清晨,易耀彩踏上了长征的征途,那次告别比以往更加沉重。凤娥姐站在村口,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泪水涟涟,她大声喊道:“我和爸妈在家,等你回来!”易耀彩回头,坚定地点点头,答道:“等革命胜利,我们再也不分开!”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远离。
不久后,易耀彩收到了来自家乡的噩耗,家中所有人都在战乱中遇害,尸体被抛入江中。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他痛不欲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将所有的愤怒与悲痛化作战斗的动力,奋勇杀敌,在战争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34团的营长、团长。
在随后的日子里,易耀彩通过介绍认识了范景阳,二人在战场上相互扶持,感情深厚,成为了革命中的模范夫妻。在这段光辉岁月里,尽管易耀彩从未停止过对家乡的思念,但他也清楚,家中的亲人恐怕已永远无法再见。无数次的梦中,他回到了那个小村庄,总看到凤娥姐站在村口等他归来。然而,现实一次次地提醒他,曾经的亲人早已不在人世,只能将那份深沉的思念埋藏心底,化为前进的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避免触景生情,易耀彩再也没有回过家乡。随着岁月流逝,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终于决定回到故乡看看。当他得知凤娥姐竟然守候了他22年,始终坚信他会归来时,心中的愧疚与悔恼无法抑制,眼泪不禁涌了出来。“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你已经不在人世,所以没有回来找你。”他说这话时,语气沉痛,几乎哽咽。
凤娥姐听后,只是轻轻摇头,眼中泪光闪烁,却语气平静,“我知道你还活着就好。”她的话语平淡而坚决,仿佛这一切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二十多年的等待虽然艰难,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信念支撑着她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面对眼前的情景,易耀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幸运的是,范景阳心胸宽广,并未因为这段特殊的情感而心生芥蒂。她深深佩服凤娥姐为等待易耀彩所付出的耐心和坚守。最终,三人商量决定,每月给凤娥姐一笔生活费,希望她能过得更好。尽管凤娥姐拒绝了他们想要亲自照顾她的提议,但她的内心依然充满感激。
就这样,张凤娥继续在家乡度过她的晚年。1990年10月3日,易耀彩在岁月的尽头离世,临终时,他特别嘱咐家人,将自己的骨灰一分为二,一半撒在青岛,他长年工作的地方,另一半则归于江西的老家,与凤娥姐一同长眠。六年后,张凤娥因病去世,范景阳依照易耀彩的遗愿,将两人的骨灰合葬在一起,完成了那句“咱们再也不分开”的承诺。
战争中的命运总是变幻莫测,有的人因此走到一起,而有的人则因命运的捉弄错过彼此。无论怎样,世事无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把握当下,活得真实与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