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开,朝廷便立刻陷入了混乱。吕后掌权多年,她杀戮了无数刘氏家族成员,激起了朝中上下的强烈不满。她在世时,朝臣们尽管愤怒,却敢怒不敢言。但吕后一死,局势瞬间失控,天下大乱,朝堂内外风起云涌。
朝廷的权力立刻分裂成三股势力,分别是吕家、刘家和刘邦的老臣们。此时,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暗中筹划利用这一混乱的局势来争夺皇位。为了确保家族对天下的掌控,吕后临终前将权力尽数交给吕家,她让侄子吕禄担任上将军,另一位侄子吕产则被任命为相国。如此一来,吕家便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
然而,吕后的举动过于强势,迅速架空了原本掌握军权的老臣周勃和丞相陈平,甚至刘邦的其他老臣的权力也几乎形同虚设。这些老臣们自然对吕后感到愤怒,憎恨之情日益加深。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吕禄和吕产决定采取极端手段,铲除所有可能的威胁,包括刘家的人以及周勃、陈平等老臣。
吕家人虽然有野心,但显然有些过于自负,未能对这一动机保密,最终吕禄的女儿——刘章的妻子得知了这个计划。作为一个关心丈夫的妻子,且又因女人天生的八卦心理,她将吕家的阴谋告诉了刘章。刘章作为刘肥的次子,尽管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一直以来对吕后充满怨恨。得知这个消息后,他早已做好准备,计划一举覆灭吕家,趁机反扑。
刘章迅速联络了他的哥哥刘襄,告知他立即起兵夺取长安,趁乱夺回刘家的皇位。刘襄听后心花怒放,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他立刻答应了刘章的提议。然而,尽管这看似是一次挽回刘家江山的机会,但这也是一次冒险。刘襄深知,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自己可能会因此丧命。于是,他开始联系其他刘家诸侯,寻找更多的支持。
刘襄首先想到了刘邦的堂兄琅琊王刘泽。刘泽曾随刘邦征战四方,被封为营陵侯。刘邦死后,刘泽虽然名为王,但一直受吕后的控制,被迫听命于她。刘泽对吕后的控制心生不满,得知刘襄的计划后,立刻决定与其联合,带领自己的军队支持刘襄。虽然刘襄品行不佳,甚至在辈分上应称刘泽为“爷爷”,但他不顾这些礼节,反而将刘泽软禁起来,夺走了刘泽的军权,自己高调发布讨伐吕家的宣言,号召各路诸侯响应。
虽然刘襄的军队人数有限,但他将自己描绘为一位英雄,坚定表示要铲除吕家,恢复刘家的正统。他带着军队一路向长安进军。然而,吕后的侄子吕产听到刘襄起兵的消息后,立即派遣老将灌婴前去阻击。灌婴是刘邦的旧臣,经验丰富,心思缜密,他判断大势已去,但在事态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决定静观其变。
灌婴与刘襄进行了一番商讨后,建议刘襄暂时按兵不动,静待京城的动静。一旦时机成熟,他会与刘襄合兵攻入长安,一举剿除吕家的势力。刘襄虽然心急如焚,但不得不尊重灌婴的建议,因为他知道,灌婴的经验和忠诚无可替代。
在京城,周勃、陈平、刘章等人分工明确,迅速展开行动。周勃和陈平将吕禄的军权轻松夺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接着,刘章带领一千人迅速行动,灭了吕家族人。与此同时,东牟侯刘兴居也将吕后的亲侄子后少帝赶出了皇宫,彻底结束了吕家在朝中的统治,天下再度回到了刘家的掌控之下。
得知吕家被彻底铲除,刘襄喜出望外,他开始默默地盘算自己的未来。在他看来,吕家倒台后,必定会选择一位刘家人继位。然而,在这时,刘襄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刘邦的长孙,但他依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背景。他开始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
然而,尽管刘襄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条件,但实际上,朝廷的老臣们并不看好他。这些老臣经历过无数的宫廷斗争,对权力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刘襄的做法过于急功近利,而且他曾经将自己的“爷爷”刘泽软禁,抢夺其军队,这种行为让老臣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
老臣们清楚,虽然刘家天下再次回到刘家人的手中,但这些刘家人中没有一个能胜任皇位。周勃、陈平等老臣们需要一位听话的皇帝,最好是一个没有威胁的存在。最终,他们选中了刘邦的第四子代王刘恒。刘恒一直以品行端正、贤良敦厚著称,在朝中积累了良好的声誉。由于刘恒的母亲身份卑微,他家族势力也较小,正好符合这些老臣的需求。
刘襄最终错失了这次机会。尽管他极力争取,但由于缺乏老臣的支持,最终未能如愿登基。他的急功近利、过度张扬的行为让他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彻底出局。而刘恒,则凭借着低调、温和的性格和老臣们的支持,成功成为了刘家新的皇帝。这场宫廷斗争,最终以刘恒的顺利登基和刘襄的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