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加点细节丰富内容,字数变化不大:
---
刘备册封五虎大将之时,诸葛亮心中隐隐担忧。他说道:“关羽的威望和名声,自古以来都高于关张马,但如今却让黄忠与他们同列。马超、张飞都在身边,亲眼目睹他们的战功,尚且可以安慰;关羽远在外地,只闻其声,恐怕难以接受,这样是否妥当呢?”
果不其然,事情发展如诸葛亮预料,关羽坚决反对黄忠与自己并列,还愤然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大丈夫绝不会与老卒为伍!”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或许会觉得困惑:关羽为何能接受张飞、赵云是自己兄弟,马超作为世代公侯与自己地位相当,但对黄忠却心存轻视?毕竟黄忠曾在长沙与关羽交战,还曾放过关羽一命,为什么关羽会看不起黄忠呢?
我们翻阅正史记载,便能理解关羽对黄忠不甚看重的缘由: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荆州牧刘表曾任命他为中郎将,与刘表的族弟刘磐一同镇守长沙攸县。后来曹操攻占荆州时,黄忠被假授裨将军,仍旧维持旧职,归属长沙守将韩玄统领。先主刘备南定诸郡时,黄忠归顺,随从入蜀。
在刘表统治时期,黄忠不过是刘磐手下的一个中郎将,职权相当于县级保安副司令。投降曹操后,黄忠虽然被封为裨将军,但尚未正名便转而归顺刘备。不到一年内两次更换主君,论资历和地位,确实比不上文聘那样的硬气将领。
然而,关羽与黄忠在长沙的对决,主要出自《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今天依然以小说为依据,来探讨那场长沙大战究竟谁占上风——诸葛亮心里最清楚,所以他才对刘备封黄忠为五虎大将表示忧虑。虽说黄忠斩杀了夏侯渊,但这属于偷袭,未必能被关羽认可,更何况黄忠斩杀的还是张飞的“岳父”。
熟悉三国史料与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在那饥荒战乱的汉末,夏侯渊曾舍弃年幼的儿子,抚养弟弟的孤女长大,而这孤女成年后嫁给了张飞。古代女子十三四岁即可嫁人,张飞迎娶这位夏侯姑娘为正室,而非妾室,这意味着张飞视夏侯渊为岳父。
在汉中之战中,张飞宁愿绕道进攻曹军的副将张郃,也不愿与夏侯渊这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的敌将直接交锋。
黄忠斩杀夏侯渊后,刘备却并不十分高兴:“击杀张郃才算真正的大功,杀了夏侯渊意义不大!”
刘备的话看似不合情理——毕竟夏侯渊是曹军总司令,还与曹操有着“兄弟之情”,杀他岂不更具战略价值?
诸葛亮虽以激将法相劝,却侧面反映出夏侯渊并非等闲之辈:“夏侯渊不同于张郃,他深谙兵法,善于把握战机,曹操倚重他为西凉的坚固屏障。先前屯兵长安抵御马腾孟起,后又驻守汉中。曹操不托付他人,唯独信赖渊,足见其将才。”
撇开其他史料不谈,回归《三国演义》原文:书中描述黄忠与夏侯渊公平单挑胜算甚微。
黄忠与夏侯渊确实交手过,未分出胜负。夏侯渊擒获了陈式,黄忠则擒住了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双方换将骑马鏖战,黄忠竟在背后射中夏侯尚一箭,夏侯渊愤怒出战,与黄忠大战二十回合。副将发现山谷中藏有蜀军伏兵,遂召回夏侯渊。
黄忠和夏侯渊单挑时并未使用弓箭,这可能是因为夏侯渊也是箭术高手。十年前铜雀台比箭,夏侯渊展现出的箭法甚至胜过曹休、文聘、张郃、曹洪:“渊骤马至界口,扭回身射出一箭,正中四箭之一,金鼓齐鸣。”
关于黄忠和夏侯渊谁的武功箭术更高,这个问题姑且先放一放,我们再回到长沙之战。
关羽与黄忠在长沙交战三场:第一场搏斗百回合,“韩玄担忧黄忠失利,鸣金收军。”关羽未加追击,“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百合全无破绽,明日必用拖刀计斩之。”
次日关羽施展拖刀计,未尽全力,黄忠便跌倒:“云长正欲挥刀砍去,忽听脑后一响,回头见黄忠马失前蹄摔倒。”
马失前蹄对骑战将士致命,但黄忠战马无伤:“黄忠急忙提马,飞身上马,奔回城中。”
马未受伤却跌倒,只能说明黄忠骑术欠佳。若关羽无所顾忌,必将补上一刀,第三场便无从谈起。
第三场战斗,关羽中箭乃被黄忠佯射迷惑:“黄忠虚拉弓弦作响,云长急闪避无箭;追赶时又虚拉,云长再避无箭,误以为黄忠不会射,放心追击。”
说关羽“眼神差”纯属玩笑。长沙之战十余年后襄樊之战,关羽箭无虚发,射杀庞德部将成何。
关羽被黄忠射中盔缨根,完全因毫无防备。事后关羽想通:若黄忠第一箭实发,我或可躲避。
无论黄忠心存好意还是计谋,关羽此箭本可避免。因此无论诸葛亮还是关羽,都认定长沙之战实则关羽胜出。关羽本可次日一刀斩黄忠,黄忠欠他的“人情”自然消除。
射箭乃古代将领必备,黄忠会,关羽也会,因此关羽不认为自己输给了黄忠,所谓“饶命之恩”也无从谈起。
如此推想,便能理解关羽为何轻视黄忠:昔日你虚虚实实偷袭我,折了我面子;如今又斩杀我三弟妹的伯父!
关羽与张飞情同手足,张飞难以启齿的话,二哥关羽必会出言。张飞未必与黄忠结怨,关羽却敢宣称不与黄忠为伍。
张飞确实未曾与黄忠联手作战,这或许与黄忠斩杀夏侯渊有关。刘备与关羽对黄忠的微词,读者自有体会。
最后留个问题:诸葛亮可能认为长沙之战关羽胜,但若两人公平单挑,或黄忠不屡次佯射,您觉得那场战斗需多少回合方能分出胜负?
---
这样改写你觉得怎么样?需要调整风格或者加更多细节也可以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