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的开幕式简短而庄重,随后与会的国民党中央委员们移步至会场外拍摄集体照,以便留下这历史性的一刻。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返回会场之时,一声尖锐的枪响突然打破了会议的宁静。只见一名记者高举左轮手枪,一边大喊“打倒卖国贼”,一边对准汪精卫连续开了三枪。
现场顿时陷入了混乱,汪精卫的保卫人员迅速反应,立刻拔枪还击。经过短暂的激烈交火,刺客被迅速制服,且在现场就被抓获。此时,整个会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复杂。刺杀汪精卫的这位记者究竟是谁?他的行动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背景与时局
1935年,日军为了进一步扩展其在中国的侵略进程,从5月起便在华北地区频繁制造冲突,制造出一系列的战争事件。华北事变不断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矛盾,而国民政府的消极态度则让民众愈加愤怒不满。与此同时,国民党内部分裂严重,关于如何应对日本的政策争论不断升温,特别是要求汪精卫下台的声音愈加响亮。
为了统一国民党内部的政策,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意在为后续的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会议流程中,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人员便按惯例外出合影留念。此时,蒋介石的身影却始终未曾出现。汪精卫立即前往蒋介石所在房间,邀请其参加合影。但蒋介石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此邀请。就在蒋介石缺席的情况下,汪精卫却遭遇了刺杀。
疑云重重
汪精卫遭刺杀的事件一经发生,便引发了广泛的猜测与讨论。由于蒋介石与汪精卫长期以来存在政治上的分歧,许多人开始怀疑蒋介石可能是幕后黑手。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痛哭流涕,怒问蒋介石为何如此狠心,置汪精卫于死地。为了洗清自己身上的嫌疑,蒋介石立刻命令对事件展开全面调查。
刺客孙凤鸣的身份揭晓
在一片混乱中,刺客不慎留下了自己的记者证,成为了揭示其身份的重要线索。证件显示,这位刺客名为孙凤鸣,隶属于晨光通讯社。除此之外,证件中并未透露更多有用信息。进一步调查显示,孙凤鸣在行刺之前,曾吞下过量鸦片烟泡,可能是因为毒性作用使得他在行刺时未能精确命中要害,仅击中了汪精卫的肋骨、手臂及额骨缝。与此同时,孙凤鸣因毒发被卫士击中胸部和肺部,伤势严重,情况堪忧。
蒋介石指派医生为孙凤鸣注射强心针,希望能够让他清醒过来,以便提供更多线索。然而,孙凤鸣始终口齿不清,除了含糊地说出“指使我的是良心”外,始终未透露任何有效的情报。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审讯,孙凤鸣终于不支过度失血,最终死于伤势。
调查深入,晨光通讯社被卷入
孙凤鸣的死并未结束这场风波。蒋介石将视线转向了晨光通讯社,并下令对其进行彻底调查。不久后,通讯社的工作人员纷纷被逮捕,其中,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也被抓捕并遭受了严刑逼供。尽管多次提审,崔正瑶依旧坚守沉默。在一次前往审讯室途中,崔正瑶毅然选择自尽,英勇牺牲。
经过对崔正瑶的审讯,军统得知晨光通讯社的幕后负责人是华克之。蒋介石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华克之与王亚樵的关系更是让蒋介石感到心头一紧。王亚樵,正是那个多次企图刺杀蒋介石的“老朋友”,他的存在如同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蒋介石的心中。
王亚樵的刺杀计划
王亚樵与蒋介石有着深厚的恩怨。早在1927年,王亚樵便多次策划刺杀蒋介石,虽然始终未能成功。但他并未因此气馁,一直在策划新的刺杀行动。1931年,王亚樵曾试图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子文,但因误伤宋子文的秘书而未能得手。此后,王亚樵的计划虽未遂,但他的坚持与行动力,让蒋介石始终无法放心。
由于王亚樵的多次刺杀尝试,蒋介石对其深感忌惮,防范严密。为了策划新一轮的刺杀行动,王亚樵联络了华克之等人,决定以通讯社的身份接近蒋介石。最终,在华克之的协调下,晨光通讯社在南京顺利开办,孙凤鸣便以记者身份进入了国民党内部,搜集相关情报。
刺杀未遂与随后的追捕
1934年,孙凤鸣曾试图在国民党四中五届全会上行刺蒋介石,然而由于时机未到,他未能成功。而到1935年,孙凤鸣在确定了新的刺杀计划后,终于混入了四届六中全会的现场。然而,蒋介石依然缺席,孙凤鸣此时心中充满了失望与焦虑。为了不让自己空手而归,他决定将目标转向汪精卫。最终,汪精卫虽然受伤,但并未当场死去,而孙凤鸣则被当场抓获。
王亚樵的悲剧结局
汪精卫遭刺杀后,蒋介石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对背后主谋的追查。经过一系列调查,最终王亚樵被锁定为刺杀事件的幕后主使者。王亚樵最终在逃亡中选择投奔共产党。然而,在戴笠的精心追捕下,王亚樵在1936年被捕,并被残忍处决。
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的刺杀事件,最终揭示了王亚樵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刺客”的悲剧命运。即便他多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蒋介石的刺杀计划,始终未曾改变自己的复仇信念。而在那个充满黑暗与动荡的年代,许多志士如王亚樵一样,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向黑夜挑战,寻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