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素来被视为“数奇点儿背”的典型代表。他负责押运花石纲的十位制使中,唯一一个在黄河翻了船的便是他。虽然运气一度逆转,梁中书对他产生了赏识,可在生辰纲失陷之后,他的精心筹划最终付诸东流,令所有心血化为泡影。
如果仔细分析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所谓的“智取”漏洞百出。十万贯金珠宝究竟从何而来,杨志的押运方式是否合适,背后暗藏诸多疑问。倘若换成鲁智深、武松,或是李成闻达、索超等人来押运,结果又会如何呢?这些疑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从史料与小说的对比来看,梁中书显然没有把生辰纲失陷看作什么重大损失。在他的眼中,十万贯金珠宝不过是毛毛雨一般的小钱。他不仅从去年的劫案中吸取了经验教训,还提前设立了周密的防范措施,只可惜最终被杨志的独立行动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打乱。梁中书在听到生辰纲再次失陷的噩耗时,必定愤怒不已,心中定会想:“如果按照我的办法送,这批生辰纲早就安全送到蔡太师府上了!”
梁中书并非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其历史原型可能是哲宗年间的中书舍人梁子美。他曾因从事“国际贸易”而声名显赫,将珍珠从辽国大量进口,送往京城。他还因精于经营,贿赂上层,手段高明,一度成为河北地区的风头人物。梁中书不仅拥有非凡的商业眼光,还颇为贪婪,在朝中与大佬们互相输送利益,实为典型的权臣。
梁中书这一年继续送出十万贯金珠宝时,显然并没有心生顾虑。按理说,这批生辰纲已通过去年经验教训得到了严格的安保措施,因此他对于再次运输并无太多疑虑。要知道,梁中书所送的金珠宝是以低价从辽国买进,经过一番运作后,实际到达京城的成本已经被压到最低,送给蔡京的“寿礼”十万贯,几乎只是他做生意的一个小利润而已。
然而问题出现了:梁中书自信满满,从辽国进口珍珠的跨国贩运都未出事,怎么在从大名府往东京汴梁的运输途中,连续遭遇劫难?如果他选择不同的押运方式,换一个得力的梁山好汉来负责,这十万贯金珠宝会不会更安全地送达?
根据梁中书的背景和经验,他显然懂得如何在大规模贩运中确保安全。然而在这次生辰纲押运中,他却显得过于谨慎,甚至有些小心翼翼。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布置了严密的护卫措施:十辆太平车,每辆车上配备十个禁军,黄旗高高插起,沿途地方官府的协助,让他相信这批货物必定能够顺利抵达目的地。
尽管如此,青面兽杨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这些护卫远远不足以防备劫匪的袭击,他提出要采取更加“隐秘”的押运方式:不使用车子,而是将生辰纲装成担子,装扮成普通商旅的模样。杨志的设想看似巧妙,但在执行中却存在巨大的风险——他低估了生辰纲的价值和运输过程中的潜在危险。
这些不切实际的设想,显然没能考虑到当时的江湖环境和实际情况。正如余象斗所批评的,杨志的策略就像是掩耳盗铃,他以为能悄无声息地通过,却忽视了沿途消息的灵通和贼寇的眼线。即使杨志的计划成功实施,也很难对抗经过精心安排的江湖盗贼,他们早已盯上了这笔巨大的财富。
杨志的过度自信和对实际情况的轻视,最终导致了生辰纲的失陷。事实上,杨志作为将门之后,长期养成了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待属下毫不关心,对他们进行严苛的压迫。这也使得士兵们心生怨气,最终在杨志得罪了所有人的情况下,选择了背叛。
此时的杨志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支持,连带着生辰纲也一并丧失。当消息传到梁中书耳中时,他的愤怒无可言表,毕竟杨志本可以按照他预设的方式安全押运,但最终却因为自作聪明的选择,害得一切都付诸东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志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按梁中书的计划行事,而更因为他过于自信,低估了运输过程中的风险,并且选择了不合时宜的“独立作战”。他不仅失去了十万贯金珠宝,也断送了自己将要获得的荣华富贵。
如果换作鲁智深、武松或李成闻达等梁山好汉来负责押运,他们的方式肯定会更具威慑力。毕竟,这些英雄人物不仅武艺高强,更拥有坚定的责任感与忠诚心,完全可以保证生辰纲的安全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