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1日,经过多方评审,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被评选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个历史悠久的遗址,见证了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记忆。
凤阳不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也曾是众多开国功臣的家乡,历史上,明朝的君臣们一直心怀“衣锦还乡”的梦想。中都,作为明代初期的首都,是一个庞大而气派的城市,其建设规模比北京的紫禁城还要大出12万平方千米,动用了近十万工匠和七十多万民力。李善长,作为韩国公太师、左丞相,亲自监督了这一壮丽工程的推进。然而,为什么这个宏伟的项目在洪武八年突然停工?已经完成的大部分工程为何在历史的风雨中消失殆尽,最终只剩下断壁残垣?
追溯至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到故乡临濠招募兵员,徐达、郭英、花云等近千人加入了他的队伍。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带领部队离开临濠。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南渡长江,攻占金陵,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开始在此展开一系列的军事征战。几年来,朱元璋以金陵为基地,西击陈友谅,东征张士诚,最终在洪武元年(1368年)即位称帝,国号大明。
尽管朱元璋从金陵起步,南京是他理想中的都城,事实上早在至正十四年,郢国公冯国用就曾提出:“金陵龙盘虎踞,是帝王之都,若拔金陵而定鼎,将出四方,则天下可定。”然而,金陵位于江南,无法有效控制中原,而朱元璋更担心六朝的短命历史会带来不吉之兆,因此迟迟未能作出决断。
洪武元年三月,北伐军在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恢复了山东和河南的控制。许多大臣建议朱元璋定都汴梁,以便有效控制中原。朱元璋对此有些动摇,四月初他将汴梁改为开封府,并亲自前往开封考察,经过一番思考,他最终认为开封“四方朝贡,道里均适,父老之言,乃合朕志”。但开封的地形平坦,缺乏天然屏障,朱元璋认为这里容易受到四面敌人的侵袭。于是他决定借鉴前朝的经验,将南京定为应天府,开封则作为北京,朝廷在春秋两季轮流巡狩。
然而,随着北方的恢复,尤其是徐达大军的胜利,开封不再是最佳选择。八月底,朱元璋再次前往开封,计划部署恢复关中的军事行动。他亲眼目睹了开封民生的凋敝,水路转运的困难,以及因多年战乱造成的田园荒芜,人口稀少。他意识到,中原再也无法承受一座都城的负担。
洪武二年八月,随着明军基本收复北方,定都问题再次被提上议程。大臣们认为,尽管未彻底消灭所有敌对势力,洛阳和北平等地依旧具备一定的战略优势,适合作为都城。朱元璋虽然同意这些建议,但他提出了自己的顾虑:“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平定之初,民未休息,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
经过几轮讨论,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这时,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建议选中都,理由是中都地处临濠,周围有江河作为天然屏障,且地势险要,十分适合建都。朱元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同意了这一提议,洪武二年九月,他下诏设立中都,并开设工部衙门,命李善长和汤和负责监督建设。此举标志着中都建设的正式启动。
为了配合中都的建设,洪武六年,临濠改设为中立府,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洪武七年,又将其改为凤阳府,以凤凰山之阳命名,同时将府治从临淮县迁至凤阳县。凤阳府的辖区覆盖了淮河流域的广阔区域,涉及十二州二十四县,面积辽阔,人口众多。
尽管朱元璋一贯坚持节俭,严禁奢华,但中都的建设却成为他唯一一次不惜代价的大工程。为了建造这座雄伟的城市,来自全国各地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凤阳。木料的运输使用的是由二十三轮车、二百人拉的大车,单是城墙所需的砖头,每块就重达五十斤,且由直隶、湖广、江西等地的二十一府烧制。在如此庞大的资源支持下,中都的建设迅速推进,调动了九万名工匠,三十万民力,十四万军士,以及大量的罪犯。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与速度,建城的过程几乎没有停歇。
然而,随着中都逐步完成,朱元璋的内心却渐渐发生了变化。洪武七年,朱元璋听闻百姓对营建过程的极大不满,许多劳工因过度劳累而丧命。这一事件深深触动了他,让他想起了自己早年的苦难岁月。此时,他不禁回忆起曾经说过的话:“千古之上,称盛德者,以尧为首。后世竞相奢侈,极致宫室榭台之娱,穷尽与马珍宝之玩,欲心一纵,卒不可遏,乱由是起矣。”
最终,朱元璋在考虑一切因素后决定停止中都的建设。1375年4月1日,朱元璋发布命令,停止中都的建设,并在同年9月决定将南京正式定为京师。尽管中都的建设接近尾声,但他决定将重心转向南京,放弃了凤阳作为都城的计划。
在这之后,朱元璋亲自监督南京的宫殿修缮,并要求以简朴为主,不追求奢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南京修缮完工,朱元璋感慨地对大臣们说道:“朕常念昔居淮右,频年饥馑艰,于衣食鲜能如意,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惟恐骄盈不可复制,夙夜兢惕,弗遑底宁。”
凤阳,作为明朝的中都,最终未能成为长期的都城。然而,中都遗址在经过几百年的历史风雨后,仍然留下了令人怀念的痕迹。今天,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或许有一天,这座古老的城市会重见天日,重新诉说它那辉煌而悲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