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历代涌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皇帝与立下奇功的大臣,有些臣子家族甚至数代人忠心辅佐君王,成为朝廷中不可或缺的支柱;然而也有不少臣子因初尝功名便自负膨胀,误以为皇帝离不开自己,朝廷就此依赖,结果骄傲自满,功高震主,最终被君王铲除甚至满门抄斩。这种历史教训警示世人,权力如虎,君臣之别不可混淆。
在皇权体系中,无论功劳多大,地位多高,君王永远是至尊,臣子只能恪守本分。若不清楚自己身处何位,恣意妄为,终究难逃被除名的命运。这种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是历代王朝维系稳定的重要法则。
清朝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皇帝当属康熙帝。他与乾隆帝合称“康乾盛世”,这段时期是满清王朝的鼎盛时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然而,在这两位盛世皇帝之间,还有一位在位时间较短但同样举足轻重的皇帝——雍正帝。
康熙帝在位长达六十一年,直到雍正四十四岁时才传位于他。由于康熙帝子嗣众多,尤其是众多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不断内斗,使得宫廷气氛紧张,令康熙帝颇为头疼。或许出于对孙子弘历的喜爱,或许是对胤禛才干的认可,康熙最终选择了胤禛作为接班人。
康熙三十七年,胤禛被封为贝勒;到康熙四十八年,他又获封为和硕雍亲王。在废除太子胤礽后,胤禛积极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驾崩,胤禛正式继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继位时,他已年满四十四岁。
雍正帝在位期间极为勤政,正是这种不懈努力,也许导致他的子嗣稀少。继位之前,他经历了残酷的“九子夺嫡”纷争,手足相残的惨烈情景深深烙印在心头,因此对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倍加珍惜。即便对曾经争夺皇位的兄弟毫不留情,更不可能宽恕敢于挑战皇权的大臣。
雍正帝最痛恨的,恐怕就是他亲自任命的抚远大将军、一等公爵年羹尧了。年羹尧因其嚣张跋扈而终被雍正忍无可忍,最终被处死。
年羹尧出身汉族,隶属于汉军镶白旗,因立下大功后转归镶黄旗。其家族祖籍安徽怀远,后来迁居辽东,明清战争时期入旗。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中进士,历任数职。康熙四十八年,他奉命出使朝鲜,回国后任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升任四川总督,并在驱逐准噶尔部的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
准噶尔部是康熙帝最痛恨的敌人,能在这场战役中击退他们,年羹尧自然受到了重奖。康熙六十年,他晋升为川陕总督。
年羹尧的妹妹早年嫁给了雍亲王,成为其侧福晋,深受宠爱。雍正继位后,年羹尧因其战功和妹妹的关系,被封为三等公爵,授予太保称号。不久,他又以抚远大将军身份率军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彻底将青海地区纳入清朝版图,获晋升为一等公爵。
从战功来看,年羹尧无疑是勇猛善战的名将。但他的最大弱点是自负骄傲。多年的权臣生涯却未能让他明白:越是立大功,越要保持低调、谨慎行事,方能长久。
雍正二年,年羹尧第三次觐见皇帝时,表现得极为嚣张,在雍正面前失态,激起皇帝极大不满。更令人气愤的是,他在奏折中故意将赞颂雍正勤政的“朝乾夕惕”篡改为“夕阳朝乾”,触怒了雍正,彻底断绝了皇帝对他的耐心。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将军,不久又降为闲散章京,专门看守杭州东门。九月,雍正汇集了几十条年羹尧的罪状,将他押解入京,剥夺一切官职。据说这些罪状共有九十二条之多,包罗万象。
同年十二月,年羹尧被赐死,享年四十七岁。
年羹尧被控谋反罪,其家族自然未能幸免。其兄年希尧被罢官削爵,长子年富被处死,其他成年子弟均被发配边疆。至于他的妻妾情况则更为凄惨。
年羹尧早年的正妻是康熙权臣纳兰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的女儿,继室是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因此未被牵连,仅被发还娘家。其余妾室则全部遭到处死。
年羹尧的女儿本被许配给曲阜孔家后人,但年羹尧获罪后,婚约被解除。
年妃据传病逝,但在那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年氏家族覆灭,年妃能否平安终老实属疑问。无论如何,雍正仍以皇贵妃礼仪为其下葬,追谥其为敦肃皇贵妃,以表彰她生育子嗣的贡献,给予年妃最后的尊荣和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