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金军大举南侵,导致了震惊朝野的靖康之变,北宋皇族几乎被一网打尽,唯有一个不受重用的康王赵构侥幸逃脱。尽管赵构后来与金国议和,并冤杀了忠勇名将岳飞,甚至被人讥讽为“完颜构”,但他至少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反观明朝末年,明朝宗室虽然在南方相继建立了弘光、隆武、永历等多个小朝廷,但这些政权相继覆灭,最终使得天下落入满族手中,明清更替之际,人们普遍感受到一种“亡天下”的沉重悲凉。
那么,为何南宋能在南方勉强维持一段时间,甚至还曾与蒙古联手灭金,而到了南明时期,却只能被多铎、吴三桂等清军将领接连剿灭呢?
事实上,南明能否存续,关键并非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强弱,而是取决于北方新兴政权——大顺或满清是否犯下决策错误。北宋覆灭后,南宋得以守住半壁江山,是因为金军的进攻虽然猛烈,却是孤军深入,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北宋实质上是猝然崩溃,这才给了赵构退守江南的机会。
北宋覆灭后,金军南下攻宋,最大程度也不过攻破江淮一线,中游的荆襄防线和上游的川陕防线仍然完好无损,这对金军形成了极大的牵制。即使金军攻破东路江淮,也难以承受来自上游防线的压力,最终只能撤军。而一旦金军主力撤离,南宋便能迅速收复失地,巩固政权核心。后来蒙古灭南宋时,正是在川陕防线付出了蒙哥汗阵亡的惨重代价,在荆襄地区苦战六年才攻下襄阳,才得以打开灭宋的通道。
而这一点对南明来说则极为致命,因为上游和中游的战略要地均不在南明手中。川陕防线由大西政权张献忠控制,荆襄防区大部分由大顺的李自成把持。南明唯一掌控的江淮防线,却面对着畏敌如虎的江北四镇。更为不利的是,清军入关初期,天下形势尚不稳定,而南明内部却错误地将农民军视为最大威胁。结果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和多铎三方势力同时向南明发动进攻,形成夹击之势。
除了地理因素,明朝统治近三百年,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朝廷体制腐败失灵,使得南明的立国根基极其薄弱。明朝所存在的弊端,南明毫无例外地继承了下来。明朝时代还存在“天子镇边”的禁军作为重要支柱,而南明却完全缺失了这一优势。反观北宋灭亡时,虽经历靖康之变,但尚未陷入绝境,徽宗、钦宗的昏庸对北宋覆灭有极大影响,南宋正是借助这一历史机遇,才得以顺利建立政权。
最后,南宋出逃的皇族虽众多,但真正身为徽钦二帝嫡亲的,只有赵构一人。除了皇族身份之外,赵构还有极为重要的政治资本:即位前,他曾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且该职位由宋钦宗亲自授封,这在法理上为赵构登基提供了无可争议的正当性。
相比之下,南明朝廷的弘光、隆武、永历三朝虽皆出自宗室,但其登基均是由群臣拥立,因而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权力纷争。弘光帝即位时,朝中曾争论应立福王还是潞王;隆武帝与监国鲁王在福建、浙江间矛盾重重;永历帝在两广地区的群臣则排斥隆武派旧臣,甚至出现旧臣倒戈支持隆武弟弟的局面。而赵构则没有这些问题,他的身份和地位根基牢靠——徽宗亲子、钦宗亲封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份权威无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