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进士选官与授官的议题,历来有不少御史和史学者撰写过相关的文章,然而,最近我在整理一些历史文献时,发现依然有许多细节未曾和大家分享清楚。因此,今天我想重新探讨这个话题,补充一些细节,希望能为读者提供新的视角和认知。
大多数人对清代进士的选官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普遍认知是: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修撰、编修等职务,二甲与三甲的进士则需参加朝考,合格者才能进入翰林院庶常馆,成为庶吉士,剩下的则被授予各部主事或外放担任知县。这一概念大致上是正确的,尤其是一甲三名的进士,不需要通过朝考,便可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职务,这一制度在清朝持续了几百年,几乎没有改变。
然而,对于二甲、三甲进士未能通过朝考的授官问题,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以“内任主事,外放知县”来一概而论。在这其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候选期”的问题,这一点常常被忽略。根据《大清会典》卷十一《吏部·文选司·汉缺除选》的记载,顺治时期的规定明确指出,二甲一至五十名的进士,通常会授予各部主事,五十一名至三甲十名的则可能担任中书、行人、评事、博士等职,十一至二十名的进士可担任知州,二十一至五十名的则为推官,其他的则会被安排为知县。此时,清朝刚统一中原,许多地方的官缺尚未完全填补,因此进士往往能够直接上任,几乎没有候选期。
然而,随着顺治晚期和康熙初中期的进展,地方上的官缺逐渐补齐,进士的任职起点与选拔标准也开始变得复杂。尤其是在康熙中期以后,新科进士普遍面临着较长的候选期,这一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显著。据统计,康熙晚期的新科进士的候选期已普遍延长至8.8年,意味着这些未通过朝考的进士进入了吏部的候选队伍,需等待多年才能最终获得实授。这种长时间的候补期使得许多进士的仕途充满了不确定性,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流动的障碍。
到了雍正时期,由于进士候选制度并未固定,雍正帝决定对其进行改革,明确了“内用京官、即用知县、归班选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授官方式。所谓“内用京官”,指的是那些才学平庸的进士,通常会被安排到国子监助教、监丞等职位;而“即用知县”则要求进士能快速填补知县的空缺,候选期较短;“归班选用”则指的是进士在吏部的候选队伍中,需按名次等待实授。雍正帝的改革有效缩短了部分进士的候选期,但这一制度依然存在很多变数,特别是在地方上,是否能顺利获得实际职务,还需要依赖督抚的保举和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即用知县”这一职位,也并非完全没有门槛。雍正时期明确规定,进士若被任命为知县,必须先在布政司、按察司等地方机关进行三年的学习与锻炼,期满后才可能被委派试用。因此,即便是“即用”之名,进士也并非能够立刻实授,仍需经历一段时间的考验与等待。
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改革者之一,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提高行政效率,其中包括对进士选官的制度优化。由于雍正帝大力整顿地方官员,尤其是对于许多因财务亏空而被革职的地方官员,进士的外放知县一职开始得到迅速的补充。数据显示,雍正一朝的进士候选期相对较短,平均为五年左右,显著低于康熙晚期的8.8年和乾隆时期的9.1年。
然而,即使在雍正时期,进士外放知县的实授依然受到“保举题补”制度的影响。所谓“保举题补”就是指,进士如果没有通过严格的考察和评估,仍需通过地方督抚的推荐才能获得实授。尤其对于那些涉及特定技术或地方特色的官职,如治理复杂水利的知县职务,督抚的推荐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更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清代进士的任职过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制度化过程,候补期的长短与进士的殿试成绩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二甲进士的优先级较高,而三甲进士若能得到督抚或朝臣的保举,也能够尽快获得实授。然而,若无强大的关系网或经济背景,进士们往往只能在候选名单中等待。
在一些特殊历史时期,进士的选官与授官周期也出现了较短的现象。例如,在太平天国时期,许多进士在候选期内被临时派遣去从军或参与洋务,凭借军功或其他特殊贡献,得以通过督抚的保举,直接获得知县或知州等重要职位。
从以上的细节描述来看,清代进士的选官与授官制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问题,更涉及到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地方关系,体现了清朝庞大而细致的官僚体系和社会结构的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