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开国的名将石守信,既是赵匡胤的亲信,也是战功显赫的将领。他的从军经历颇为传奇,历任多个重要职务,然而他的命运也因为与赵匡胤的关系而起伏跌宕,成为后人讨论的热点。
石守信的军旅生涯开始时并不显赫,最初是在枢密使郭威手下效力。郭威称帝后,他被提升为禁军亲卫都虞侯。显德元年,石守信随周世宗柴荣征北汉,在高平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任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并迅速晋升为铁骑左右都校。显德三年,他又随周世宗征伐南唐,担任先锋官。在南唐的战斗中,石守信率领大军突破重重防线,克扬州,一路所向披靡。
显德五年三月,南唐割让淮南以求和,石守信凭借在战场上的表现被升任嘉州防御使,并担任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成为禁军的主力指挥官。显德六年三月,他被任命为陆路副都部署,指挥军队攻打辽国,屡有战功,最终被晋升为殿前都虞候,并转任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同年六月,赵匡胤接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石守信也因此接任赵匡胤的位置,成为殿前都指挥使。
随着周世宗去世,柴宗训继位,石守信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并兼任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是赵匡胤亲信之一,二人长期共事,他在赵匡胤的支持下逐步崭露头角。他是“义社十兄弟”中的重要人物,曾在李继勋、赵匡胤之后成为第三位建节的人物。作为赵匡胤的副手,石守信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密切。
殿前都指挥使是一个重要职务,位于殿前都点检之下。周世宗为了强化朝廷直属军队,于显德元年开始召募地方的“强人”,这些人原本是山林间的亡命之徒,但被编入禁军,组成了两支新的精锐部队——侍卫亲军和殿前军。殿前军经过挑选,战斗力更强,因此在地位上超越了侍卫亲军,而殿前都点检也因此成为权力的象征。
周世宗的北伐途中生病,怀疑张永德有异心,解除了他的兵权,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随后的兵变中最终成功称帝,建立了宋朝,而石守信则参与了赵匡胤的计划,并为兵变提供了支持。石守信在赵匡胤的兵变过程中,虽然并未直接参与,但他负责策应兵变的过程,确保了赵匡胤顺利进入京城。
大宋建立后,石守信成为开国元勋,被任命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并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他作为主帅,与高怀德一同征讨叛军李筠,战胜了李筠的大军,并屠杀了三千多人。之后,石守信在一系列战役中屡立战功,但随着赵匡胤的权力逐步稳固,石守信开始感到压力。
赵匡胤意识到石守信的威胁,因此开始采取措施剥夺石守信的兵权。建隆初年,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逐渐剥离。石守信被任命为郓州节度使,并且失去了实际的军事指挥权。建隆三年,石守信正式上表请求解除兵权,并被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职务,专任天平军节度使。虽然名义上仍是大将军,但他已不再拥有实权。
尽管石守信失去了兵权,但他依然保持一定的地位。建隆三年后,他被任命为中书令,并在天平军节度使的位置上待了十七年,积累了大量财富。石守信虽然在军事上有过卓越的表现,但在治理地方时却显得极为贪婪,他在西京修建崇德寺,逼迫民工辛苦劳作,却不给工人应得的报酬,导致民众痛苦不堪。
虽然石守信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治国能力堪忧。在一次战斗中,他未能带领宋军取胜,反而让宋太宗陷入困境。最终,在太平兴国四年,石守信的错误指挥导致宋军在高梁河惨败,虽然不久后他被封为卫国公,但他的军事声誉已大打折扣。
石守信在五十七岁时去世,死后被追封为武威郡王,赐谥号“武烈”。他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波澜,既有辉煌的战绩,也有被赵匡胤猜忌后的兵权剥夺,最终沦为一位大贪官。石守信的命运也反映了他在历史中独特的地位和角色,成也作战,败也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