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他成功地杀掉了大将军曹爽及其一干亲信,趁机篡夺了曹魏的实际控制权。司马懿为人冷酷无情,手段极其残忍,所有牵连者都被处以极刑,甚至连三族都被满门抄斩,导致了无数人的死亡。 司马懿的专权引发了王凌的不满。王凌是东汉著名政治家王允的侄子,王允曾联合吕布诛杀董卓。王凌曾担任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职务,还曾出任司空一职。司马懿篡权后,为了笼络王凌,提升了他的职位,将他任命为太尉,并授予假节钺的权力。 尽管司马懿提拔了王凌,王凌却始终对司马懿心生反感,并没有与他亲近。内心的不满让他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秘密策划起兵讨伐司马懿。王凌认为当时的皇帝曹芳过于软弱,完全处于他人控制之下,形同摆设,根本无法为国家出力。于是,他与令狐愚商量,计划废除曹芳,立楚王曹彪为新帝,并打算在许昌重新建立政权。
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曹植曾为其写过一首《赠白马王彪》诗,诗中的白马王便指的就是曹彪。王凌一番计划拟定后,立刻派人回京告知他的儿子王广。王广是一个极有才智的人,他听后立即表示强烈反对。他认为,司马懿在朝中和军中根基深厚,任何不慎之举都会适得其反,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王广的分析是极其中肯的,但王凌未听从儿子的建议,坚持要行动。 与此同时,令狐愚也与曹彪频繁接触,商讨起兵的事宜。然而,令狐愚不幸在关键时刻病死,导致整个计划陷入困境。令狐愚的死让王凌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依然决定继续行动。 这时,朝廷派来了新的兖州刺史黄华。王凌决定借口东吴的挑衅,要求朝廷派兵攻打东吴,实际上他希望通过此事为自己起兵做铺垫。然而,司马懿已经对王凌的举动产生了警觉,朝廷并未批准王凌的请求。 王凌在这种情况下犯下了一个更大的错误,他派将军杨弘去游说黄华,并将自己的起义计划告诉了黄华。没想到,杨弘和黄华却立即反水,将王凌的秘密计划告发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得知情况后,迅速派兵镇压,王凌的势力很快被摧毁,最终败北。 王凌只能自缚身心,主动向司马懿请罪。表面上,司马懿宽容地表示赦免他,但实际上,司马懿早有打算,他立即派遣了六百名甲士押送王凌回京问罪。途中,王凌经过贾逵的祠堂时,忍不住大声喊道:贾梁道,只有你知道我王凌是大魏的忠臣!这就是后来的著名典故王凌呼庙。 王凌之所以在此时呼喊贾逵祠,是因为贾逵不仅是魏国的忠臣,王凌与贾逵以及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志趣相投。王凌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选择了自尽。而与此同时,曹彪也被迫自杀。王凌的叛乱最终以失败告终,历史上称之为淮南一叛。王凌死后,司马懿仍心有不甘,命令将王凌与令狐愚的坟墓挖开,暴尸三日,并彻底抹除其家族。原本司马懿打算放过王广,毕竟他曾劝父亲不要起兵,但王广由于不愿与父亲划清界限,最终也选择了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令狐愚没有死,王凌的起义是否会成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看看一些历史事例就能得出结论。比如,襄樊之战中曹操凭借谋略击败了关羽,斩杀孟达,五丈原与诸葛亮对峙,以及平辽东和铲除曹爽等事件,除了诸葛亮,司马懿几乎在所有战斗中都占尽优势。王凌和令狐愚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即使两人联手,他们的实力也远不及司马懿,更别说司马懿身边还有两个极具能力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无论是淮南二叛还是淮南三叛,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带兵平定的。父子三人,三次出征,各自打败了叛乱者,堪称历史上的强势家族。而王凌和令狐愚与司马懿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