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5年,45岁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实现了他祖父康熙皇帝和父亲雍正皇帝未能完成的愿望,成功平定了准噶尔汗国。清军顺利占领了准噶尔汗国的都城——伊犁,这一重要的战略城市的控制标志着清朝对新疆地区的完全掌控。四年后,1759年,清朝的名将兆惠带领大军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之乱,并占领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这一胜利使得天山南北地区都完全纳入了大清帝国的疆域。
为了有效地治理新疆,乾隆在1762年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实际掌握了伊犁及周边地区的军政权力,实行了军府制。伊犁将军不仅是新疆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还负责南北疆的行政事务,管理包括厄鲁特、土尔扈特等部落。他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与内地的总督、巡抚平级,属于封疆大吏级别,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由于与准噶尔部落长时间的战斗,伊犁一带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尤其是北疆地区,同时面临着来自沙俄的威胁。乾隆深知新疆的战略重要性,认为必须保留一支强大的军队来巩固边防。因此,他开始从全国各地抽调精锐兵力驻守伊犁,并将这些兵力按民族划分,成立了“索伦营”、“锡伯营”、“厄鲁特营”和“察哈尔营”四个营,这些营队合称为“伊犁四营”。它们共同组成了伊犁的防线,与驻扎在伊犁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一道,负责保卫新疆。四个营的士兵及其家眷长期驻守在此,成为了边防的核心力量。
察哈尔营是最早驻防新疆的兵力之一。乾隆从蒙古察哈尔部挑选了1000名精壮、技艺高超的士兵迁往伊犁,随后又调集了1000名察哈尔部的官兵组成察哈尔营。这两批兵员经历了一年的艰难跋涉,最终抵达乌鲁木齐,并被安置在伊犁、博尔塔拉等地。总共约1843人驻防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另外200户和50户分别定居在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和塔尔巴哈台。
厄鲁特营的背景更为复杂,这支部队由三部分力量组成:第一部分是准噶尔部在清准战争期间投降的部众,他们最初被安置在内地,清军攻灭准噶尔汗国后,乾隆让他们返回故土,在伊犁边境建立防线;第二部分是逃入哈萨克和布鲁特部地区的准噶尔人,以及一些曾被维吾尔族回部奴役后被赎回的准噶尔人;第三部分是大喇嘛罗卜藏丹增所带的沙比纳尔部族,这些部族的后裔也组成了厄鲁特营的一部分,驻扎在特克斯县等地。
索伦营则是乾隆于1764年从黑龙江和嫩江流域挑选而来的兵力。该部队由1022名布特哈索伦和布特哈达斡尔官兵组成,军民总数达到了3860人。索伦营的军人被安置在霍尔果斯河两岸,其中鄂温克人仍以游牧狩猎为生,而达斡尔人则主要从事农业耕作。由于索伦营的战斗力较强,之后他们多次被征召参与清朝的缅甸战争、廓尔喀战争以及平定金川叛乱等战役。
锡伯营则由盛京将军辖区的官兵组成,最初计划人数为3280人,但实际到达伊犁时,人数已增至4030人,除了官兵外,还有大约750名婴儿。他们主要被安置在察布查尔地区,并以农业为生。
随着伊犁四营的建立,清朝在新疆的防线形成了南、北、西三面呼应的局面,有效地确保了新疆的稳定与安全。这些营队不仅负责日常的巡防工作,还从事农业耕作、游牧和渔猎等活动。在战事爆发时,他们会迅速转变为强悍的战士。伊犁四营在历史上参与了多次关键战役,包括生擒张格尔、平定玉素甫之乱、血战阿古柏,以及与沙俄的激烈冲突等。他们为大清帝国在新疆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堪称“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