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是一个非常自大的小人,他的能力和贡献在朱元璋的集团里并不突出,正是因为党派斗争才让他得到了丞相的职位。他的一生充满了被人利用的痕迹,而令他感到可悲的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明朝建立后,朝廷内出现了两大主要派系。一个是由刘伯温领导的浙东集团,另一个则是李善长主导的淮西集团。刘伯温通过杨宪搜集对李善长不利的证据,一次又一次地向朱元璋报告,渐渐地,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产生怀疑。意识到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李善长决定退居幕后,找一个可以控制的人来代替自己,而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和李善长是老乡,早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但一直处于较低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李善长看中了胡惟庸,认为他可以成为一个听话的工具,于是推荐胡惟庸成为了淮西集团的领袖,目的是借助他打压刘伯温领导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退位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信任逐渐消失,并最终将其打发回家。胡惟庸借此机会将浙东集团彻底打垮,成功登上丞相的宝座。他甚至指使下属告发刘伯温,称其私自占有一块风水宝地,妄图称帝。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这种野心,于是他决定扣发刘伯温的退休金,使得刘伯温陷入困境。刘伯温深知,远离皇帝只会让自己更加遭到猜疑,于是决定重新回到京城。不久后,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看望他,胡惟庸带着医生给刘伯温开药,但刘伯温服药后病情却加重,不久便去世。
刘伯温这个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人,最终败给了胡惟庸。胡惟庸因此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甚至觉得自己胜过了刘伯温。可惜,他并没有意识到,能够打败刘伯温并非因为他有多强,而是因为刘伯温对朱元璋构成了威胁,朱元璋利用了胡惟庸来除掉他。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
胡惟庸从此掌握大权,变得越来越傲慢,开始独断专行。凡是与他不同意见的官员都遭到排挤,所有的任命和处决都不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他还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朝中的大臣几乎都成了他的亲信,甚至把李善长也拉下水。胡惟庸认为自己已经变得足够强大,甚至开始暗自想着:如果我想当皇帝,朱元璋又能怎样呢?然而,胡惟庸却没有意识到,朱元璋想除掉他,就像除掉一个毛孩子一样简单。朱元璋让他继续得势,正是为了利用他废除丞相制度。
朱元璋一直渴望废除丞相制度,他认为这个职务限制了自己的权力,甚至可能威胁到皇权。尽管丞相制度延续了上千年,朱元璋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废除它,而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正好为朱元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派遣使臣来南京进贡,胡惟庸没有按照规定报告给朱元璋,而是自行接待了使臣。朱元璋的怒火爆发了,决定处死与此事相关的所有人,开始准备对胡惟庸动手。
一次,胡惟庸带着儿子骑马出行,儿子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正巧有一辆马车经过,将他撞死。胡惟庸不通过司法部门就直接杀了马车夫。朱元璋得知后,命令胡惟庸来解释。朱元璋通过锦衣卫的情报系统,早已掌握了胡惟庸的一举一动。当胡惟庸向朱元璋解释时,他觉得自己准备了充分的理由。然而,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杀人偿命。”这四个字像晴天霹雳一般砸在胡惟庸的心头。
此时,胡惟庸的死党之一、御史中丞涂节也开始揭发胡惟庸的阴谋。涂节清楚地知道胡惟庸许多不法行为的细节,直接将其告发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下令将胡惟庸及其重要党羽处决,整个胡惟庸的集团被彻底摧毁,三族被满门抄斩,相关的调查牵连至一万多人。胡惟庸经营多年的权力网络瞬间崩溃。一个月后,朱元璋正式宣布废除丞相职务。虽然当时的官员们命都快保不住了,但没人敢提出异议,朱元璋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标。
总结来说,胡惟庸是一位典型的小人得志,他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被朱元璋利用来废除丞相制度。在这一事件中,胡惟庸成为了牺牲品,而他所拉下来的上万条命,最终也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