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河南巩县(今巩义)知县接到了一道紧急的上谕,告知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圣驾即将抵达巩县,并要求地方做好接驾准备。这一消息让巩县的知县愁眉苦脸,因为他听说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例:同省的汲县知县因筹不到足够的接驾经费,且不愿再向百姓勒索银两,最终选择绝望自尽。巩县虽不富裕,但作为一个地方小县,年年上交的税收也不过三万多两。面对即将到来的几千人的接待需求,地方官府几乎无力承担如此庞大的开销。
更令巩县知县担忧的是,他一向被称为爱民如子的好官。即使在这种困境下,他仍然不忍心加重百姓的负担。然而,巩县知县的命运却比汲县知县幸运得多——他不仅没有走上自杀的绝路,反而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地方支持,成功完成了接驾任务,甚至获得了慈禧太后的亲自提拔。到底,在如此困境中,他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答案要从一个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康建德说起。
康家在巩县的名声,堪比山西的乔家、王家,徽州的鲍家、胡家,是清代最著名的超级富商之一。根据康氏族谱记载,康家祖籍山西洪洞,明初洪武年间大移民潮时迁至巩县。康家在明代便已相当富裕,到第六代康绍敬时,他凭借自己曾担任地方水陆交通、盐业和税务官员的便利,开始着手组织家族子弟将河南的粮食、棉花运销山东,又将山东的盐和海产品运回河南,逐渐积累财富。
然而,康家的真正鼎盛期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康家抓住了漕运、藩镇等商机,毅然突破传统,在大河上行船,开辟了山东的商业基地。凭借这一战略,他们的经济势力迅速从中原扩展到鲁南、江淮一带。到了嘉庆朝,康家更是通过与朝廷将领的合作,在白莲教起义期间发了横财,为清军提供了大量棉花和布匹,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大商人。
康家不仅经营航运、盐业、木材、粮食、棉花、丝绸等产业,还涉足钱庄和药材生意,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鲁、豫、陕三省的显赫家族,甚至持续了400多年的繁荣。而在巩县流传的民谣“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更是见证了康家富有的传奇。
在当时的清朝,商人的地位并不高,即便再富有,也排在社会四民之末。康家虽然富甲一方,但并未忽视这一层身份的限制。然而,清朝末年发生的两宫回銮事件,却为康家带来了不小的机遇。某个特殊的年份,慈禧太后发布了回銮的上谕,巩县知县立即开始了接驾准备工作,动员当地士绅和百姓赶工建造临时行宫,虽然条件简陋,但也能勉强迎接慈禧的圣驾。
然而,天公不作美,巩县这一年发生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暴雨倾盆而下,许多民房被毁,行宫也在洪水中彻底倒塌。眼看着圣驾即将抵达,而地方财政已经所剩无几,知县衙门不仅无法重建行宫,甚至连基本的接待物资都变得捉襟见肘。知县心急如焚,但他既不愿重蹈汲县知县的覆辙,也不忍心让百姓再度受苦。于是,他前往康家,恳请康建德出手相助,为重建行宫提供资金。
康建德作为一位超级富豪,面对这样的时机,自然不会错过。他豪爽地答应了知县的请求,承诺全程资助修建行宫,且包揽了接驾的所有费用。不仅如此,康家不仅将行宫重新修建得更加壮丽,还修整了沿途的官道,为慈禧提供了一条更为平整的接驾之路。最终,慈禧太后抵达巩县时,亲眼目睹了这座豪华的行宫,并连声称赞地方官员的办事能力。
康家既然接了这个差事,便打算以最隆重的方式表忠心,为了表示对慈禧的尊敬,康家还向朝廷捐赠了100万两银子。慈禧得知后,深感康家的慷慨,于是决定亲自召见康建德。为此,康建德准备了一份极为精致的大礼——他请开封城著名的金店师傅打造了一幅华丽的皇清舆地图,这幅地图用黄金勾画了高山、丘陵,用珍珠铺设了河流,而在北京城的地标上镶嵌了一颗夜明珠,象征着“一统江山”。
这份礼物令慈禧大为惊叹,忍不住脱口而出:“不知此地还有百万富翁!”不久,朝廷为康家颁发了“神州甲富康百万”的金匾,从此,康家便得以拥有了“康百万”的名号。
此次接待工作圆满完成,慈禧非常满意,甚至在离开巩县时,特意下令将轿帘掀开,让沿途跪送的百姓一睹其尊荣。这是慈禧太后自西安出发以来首次如此隆重的举动,巩县百姓无不感激涕零,认为这是莫大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