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的风云变幻中,顺治皇帝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复杂,充满了仇恨和权力斗争。多尔衮的死不仅未能为顺治皇帝带来轻松,反而开启了一系列的清算行动。顺治皇帝为了稳住朝局,开始对多尔衮的家族展开了一场无情的清算,而他所采取的手段更是让历史为之震惊。
当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曾咬牙把他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但这一举动仅持续了几个月。顺治皇帝随后展开了对多尔衮的猛烈打压,命令削夺其爵位,撤销庙号,废除谥号,甚至将他的财产全部收归宫中。一个传教士记载了当时的暴行,称多尔衮的陵墓被彻底摧毁,尸体被挖出,遭到残忍折磨,最后斩首示众,并将尸骨焚毁,扬尘而去。这种做法,足见顺治皇帝的仇恨与决心。
不仅仅是多尔衮,顺治皇帝对他同母的哥哥阿济格也没有丝毫宽容。阿济格先是被囚禁,最终被赐死,而他的所有后代也被剥夺了宗籍。顺治皇帝的清算似乎并未停止,他随即开始商讨对多尔衮同母弟弟多铎的处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虽然多铎同样身陷多尔衮之乱,他最终并未遭遇过于严厉的惩罚。顺治皇帝仅仅将他从亲王降为郡王,且允许其子孙继续继承郡王爵位,享有世袭特权。这其中的原因引发了诸多讨论。
顺治皇帝自幼登基,从六岁起便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实质上掌控了清朝政权,而年幼的顺治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在这段期间,顺治皇帝并未享有实权,多尔衮不仅主导朝政,还将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隔离开来,不让她与顺治相见,甚至禁止顺治学习汉文化。而在多尔衮的掌控下,顺治皇帝几乎无权发言,连最基本的礼仪也要向多尔衮低头行礼。多尔衮在这一时期,甚至自封“皇父摄政王”,逼迫顺治皇帝称他为父,令人感到深深的屈辱。
然而,这一切随着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意外去世而发生了转变。顺治皇帝终于得以亲政,开始清算多尔衮及其势力。起初,顺治皇帝为了避免政局动荡,违心地追封了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但很快,他便采取了彻底的清算措施。多尔衮不仅失去了皇帝的称号,甚至连亲王的身份也被彻底废除,身份一度降为庶民。他的尸体也遭遇了极其残忍的处理,所有财产被顺治收回,甚至连多尔衮的一儿一女也未能幸免。多尔衮的儿子被迫归还给多铎,而女儿则被送交给多铎的后嗣,这意味着多尔衮在宗族上的彻底绝嗣。
对于多尔衮的亲信与党羽,顺治皇帝也毫不留情,或加以处决,或遭到严厉惩罚。甚至在给多尔衮定罪的过程中,那些对多尔衮有过一丝丝怜悯的人,也遭到了严厉的降职与斥责。可以说,顺治皇帝对多尔衮及其支持者的清算,是全面且彻底的。
然而,唯一幸免于难的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弟多铎。尽管多铎与多尔衮的关系密切,且在皇太极死后,曾支持多尔衮争夺皇位,并在多尔衮掌权后被提拔为辅政叔王,但顺治皇帝并未对他进行过多的惩罚。顺治皇帝为多铎设定的罪名并不严重,甚至认为他在多尔衮的权力扩张中并未做出明显的越轨行为。多铎在顺治皇帝心中,虽然是多尔衮的亲弟弟,却似乎始终保持着某种程度的尊重与理智。更重要的是,多铎与顺治的关系并不像多尔衮与顺治那样敌对,反而多铎曾多次在战场上表现出对顺治的敬重,甚至在分配战利品时,常常将最大的一份赠与顺治。
此外,顺治皇帝在处理多铎问题时,也并非单纯出于个人情感的考虑。当时清朝宗室中的其他王爷们都参与了关于多铎罪行的商议,而这些人中,不乏与多铎有过合作与战斗经历的人。例如,承泽亲王硕塞与敬谨亲王尼堪,他们在多铎的麾下屡次征战,且多铎曾在战场上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持。由于这些特殊的历史背景,顺治皇帝的决定显得尤为宽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太后,可能也在其中扮演了某种作用。孝庄太后与多铎的福晋达哲关系亲密,甚至有传闻称她在背后为多铎求情,这也许是顺治皇帝决定宽恕多铎的一部分原因。
最终,顺治皇帝放过了多铎,虽然他曾对多尔衮及其家族进行了严厉的清算,却对多铎的处理相对温和,仅将其亲王爵位降为郡王,并允许其子孙继承。这一决定的背后,既有政治权衡,也可能包含了顺治皇帝对多铎相对较少的敌意,以及他对清朝内部稳定的考虑。
总的来说,顺治皇帝的决定并非单纯出于个人复仇,而是权力、情感与历史背景交织的复杂结果。他的处理方式反映了清朝初期宫廷内部的复杂人际关系与权力博弈,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皇帝在面临权力斗争时所做出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