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文概述:苏联中亚民族语言政策的演变轨迹
迪丽瓦拉
2025-09-18 01:31:34
0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每段内容进行语义不变但细节更丰富的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下面是改写后的版本:

---

沙俄长期以来一直觊觎着矿产资源丰富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中亚地区。早在1717年,彼得大帝就投入了巨额资金,花费25万卢布,派遣了一支由7000名士兵组成的庞大远征军,意图征服由乌兹别克人建立的封建汗国——希瓦汗国。然而,这次远征最终以惨痛失败告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进入19世纪中叶,沙俄再次全面启动了其“征服中亚”的宏伟计划。到19世纪末,几乎整个中亚地区都被纳入了沙俄的版图之内,成为其统治的一部分。随着局势逐渐稳定,沙俄在当地推行了一项名为“俄罗斯化”的文化同化政策,试图将中亚纳入俄国文化体系。

以语言政策为例,尽管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俄罗斯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亚民族与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和长远策略,其效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让中亚各族真正融入俄文化,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

到了19世纪80至90年代,使用本民族语言编写的书刊开始在中亚各地陆续出版传播。与此同时,当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英,他们开始公开质疑沙俄的语言同化政策。进入20世纪,中亚各地已显现出明显的民族分裂倾向,民族间的离心力逐渐加强。

面对这种局势,原本动荡不安的沙俄政府不得不调整策略,通过法律条文承认“母语”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地位,试图以此“稳住”中亚民族的情绪,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那么,对继承沙俄政权的苏维埃政府来说,他们制定的语言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调整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实际上,早在1895年,列宁就提出了“所有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理念。到了1903年,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围绕国家未来的语言政策展开了激烈辩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面,有人主张新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应继续实施“俄罗斯化”政策。他们认为,语言是民族认同的核心标志,民族认同则是民族成员情感的体现。推行“俄罗斯化”不仅能使非俄民族归顺苏维埃政权,更能促进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形成。

另一方面,另一派则坚决反对“俄罗斯化”,将其视为典型的大民族沙文主义。他们强调语言政策涉及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复杂层面,盲目推行“俄罗斯化”反而会削弱民族团结,影响新政权的稳定。

从双方的争论中不难看出,“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在语言政策上的分歧几乎是不可调和的,呈现出根本对立的状态。

对于新生国家而言,如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求语言政策必须与沙俄时代的“大俄罗斯政策”划清界限,既要确保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又需积极扶持非俄罗斯民族,保护和传承他们的母语文化。

不过,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看,为了消除民族歧视和矛盾,确立一种方便沟通的“共同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统一推进,还能将多民族融合进“社会主义共同体”之中。

列宁对此作出明确回应,他认为随着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发展,自然会出现一种最实用、最便捷的语言作为共同语言。但如果强制通过行政手段推行某种语言,只会激起拥有其他民族语言人民的反感。因此,他反对用国家权力强制推广特定语言,也不主张指定某种语言为国语。

为了避免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苏俄在西部、中亚及远东地区推行“本土化”政策,鼓励“法院、党政及经济机关尽量由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和语言的本地人组成”,以增强当地民族对苏维埃政权的信任,从而巩固边疆地区的管控。

语言政策方面,官方不仅保障各民族语言的发展,还针对经济文化较落后的边远地区采取扶持措施。这些政策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支持,迅速消解了民族分裂倾向,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稳定。

1917年11月,苏俄发布《俄罗斯各族人民权利宣言》,明确宣布区别于沙俄时期的民族政策,核心在于“保障各族人民的平等与自由独立”。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废止俄罗斯化政策,仅保留俄语作为“族际共通语”,进一步保障了各民族语言平等权利。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亚地区,苏联政府特别扶持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由于中亚民族文盲率高,部分民族甚至无文字可用,苏联重点推行扫盲运动和文字创制改革。

1919年,中亚推广《人口扫盲法》,规定8至50岁公民必须识字,可选择俄语或民族语言。此项扫盲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结合,教材中常出现“我们为苏联而奋斗”“苏联给予土地和工作”等宣传语,有效增强了当地人民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

1920至30年代,苏联派遣大量语言学家帮助无文字民族创制文字。苏联为52个无文字民族创造了文字,使用67种民族语言进行广播,50种语言上演戏剧,55种文字印刷报纸,46种文字发行杂志,52种文字出版中学教材。同时,建立了从小学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民族教育体系。

这场扫盲运动在中亚地区取得显著成果,极大提升了当地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也激发了他们建设苏维埃国家的热情。数据显示,截至1959年,中亚文盲率几乎降至零。

随着国家建设深入,苏联政府发现中亚民族与突厥及伊斯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当地文字主要使用阿拉伯字母。因此,如何削弱中亚民族的突厥化及伊斯兰影响,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推进,成为斯大林时代语言政策的重点。

1926年,首次全苏突厥学代表大会决定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1928至1930年间,中亚民族文字基本完成拉丁字母化。

但随着斯大林权威稳固,苏联语言政策又开始显露“俄罗斯化”趋势,非俄民族文字逐步“西里尔化”。

1936年5月,俄罗斯苏维埃批准用西里尔字母代替拉丁字母。到1937年底,俄罗斯境内所有少数民族文字完成西里尔化。随后,1939至1940年间,中亚地区文字也陆续完成西里尔化。

1938年《关于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州必须学习俄语》的决议,将俄语定为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开始的必修课。一些反对该政策的中亚民族干部被扣上“民族主义”帽子。

短短十几年内,中亚民族文字经历多次转换,给当地居民掌握母语文字带来困难。更严重的是,强制推行俄语政策,给苏联与中亚民族关系蒙上阴影。

二战后,俄语教育全面铺开。俄语成从小学二年级起必修课,各加盟共和国的历史教材也要求以“俄罗斯为主线”重新编写。俄语逐渐成为法定官方语言。

苏共中央意图通过语言政策让俄语成为全苏通用语,但新政策实则违背了联盟宪法及列宁时期民族语言政策精神。

语言教学与民族文化、历史密切相关,强制推广俄语容易引发非俄罗斯民族知识分子情绪反弹,导致民族隔阂甚至冲突,埋下苏联解体隐患。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共中央举措自相矛盾。1956年二十大上,他强调社会主义不是消灭民族差异,而是要繁荣非俄民族文化。同年,《共产党人报》公开了列宁的“遗言”,警惕大俄罗斯主义,呼吁更多让步和宽容少数民族。

然而,同期苏共中央却加大俄语教学力度,推动“民族融合”,背离了列宁时代对民族语言扶持的政策。

1958年,苏共中央教育改革方案中“Thesis 19草案”提出儿童学习两种语言(母语与俄语)再加一外语负担过重,家长必须选择母语或俄语授课学校。多数家长为孩子未来选择俄语学校,导致此前实行近二十年的“双语教学”模式被废止。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确定俄语为苏联各民族的“第二母语”,明确提出“民族语言用于本地文化发展,俄语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俄语逐渐替代中亚民族语言,成为政治宣传、经济交流及科技工业的主要语言。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俄语虽未被正式宣布为国语,但实际上承担了官方语言职能。1979年统计,中亚主体民族中约有近500万人不能流利使用母语,俄语已成为苏联事实上的共同语言。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倡导“新思维”和“民主化”,开始重新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给中亚民族语言发展带来转机。

1989年至1990年间,中亚五个加盟共和国相继通过语言法,确立本民族语言为国语地位,俄语降为族际交际语。这些政策不仅赋予本民族语言优先发展权,还带有明显“去俄化”倾向。

苏联在中亚推行的语言政策给我们深刻警示。官方对语言作用的“过度重视”,导致了“强制俄语教学”等措施,激起了少数民族,特别是知识阶层的强烈反弹,成为苏联解体的诱因之一。

从中亚国家角度看,至今本民族语言仍未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充分使用,简单粗暴的“去俄化”政策反而可能严重阻碍国家事业的深层次发展。

但我认为,苏联政府始终未能真正理解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问题。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分离主义并非一回事,不能简单划等号。

---

改写完成,你觉得如何?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者进一步细化某些部分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 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 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 工人在进行爆破钻...
原创 李... 1989 年,恢复自由的张学良第一时间找到历史学家唐德刚,指着《李宗仁回忆录》连声感慨:“写得好!你...
原创 历... 改写后的文章: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其雄伟的工程著称,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建筑狂魔”赞叹不已。从现代的...
潜伏在台最长间谍李志豪,199...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还是一片充满机遇与未知的土地。彼时,广州军区游泳运动员李志豪怀揣着 “出去闯...
汉中发现确认旧石器遗址38处 本报讯 (记者 赵茁轶)6月29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多次奔...
原创 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突发重病,不幸逝世。这一事件,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原创 一... 历史缝隙中的微观叙事 在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 的千年喟叹里,马伯庸将笔触探入历史褶皱,以七品小...
原创 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高丽屡次侵扰新罗边境,唐太宗李世民为调解两国冲突,派遣使者奔走于高丽与新...
原创 为... 在古代,青楼文化深受人们关注,大家习惯性地把这种现象称为“逛花园”。在这里,男性能享受多种美好与刺激...
原创 忽... 很多人对元朝并不抱有好感,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历史,会发现如果没有元朝,中华大...
原创 张... 好的,我帮你改写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在... 一个月前,集才社区的刘新田支书找到我,告诉我他们社区有与桂北游击队相关的历史,希望我去采访。我当时答...
原创 解...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流畅: --- ...
原创 不... 在中孟巴三边会谈于北京结束后,印度的反应显得颇为强烈,随之而来的是对邻国的狂妄警告,声称不与印度合作...
埃及发现3座距今4000多年的...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开罗6月28日电(记者 董修竹)埃及旅游和文物部28日宣布,埃及考古学家...
原创 辛...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改写,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大家好...
原创 被... 好的,我会帮你把这篇文章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逐段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同时确保总字数变化不大。下面...
原创 直... 《长安的荔枝》即将迎来高潮大结局,剧情的紧凑程度愈发令人心跳加速。对比那些“上有鳖”的伪善者和官场上...
原创 蒋... 当然可以,下面是根据你的要求,改写且稍作细节丰富后的版本,整体字数和原文接近,保持语义不变: ---...
历史上的今天,命运齿轮的转动:... 1953年6月29日,无锡湖畔,一位忧国忧民的老者,一个年轻的医生,悄然拨动了新中国公共卫生史上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