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日本实行内阁制度以来,已有八位首相惨遭刺杀。令人震惊的是,其中竟有七位是由本国国民所为。那么,作为日本实质上最高的掌权者,为什么首相这一职位会成为高危职业呢?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日本的传统艺能之一,也是他们精神信仰的一部分——“下克上”。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中国隋代阴阳家萧吉所著的《五行大义》。书中写道:“凡上克下为顺,下克上为剥。喻如君有刑臣之法,臣无犯君之义,父有训子之道,子无教父之方也。所以上之克下,顺理而行;下之克上,乖理而克。”大致意思就是君主让臣子死、父亲让儿子亡是天经地义,反过来就是大逆不道。这里讲的仍然是君臣、父子之间的权力关系。这个概念在日本的战国时代被引入,并由当时的关白一条兼良加以阐述。尽管萧吉原意是提醒大家不要做这种事,但到了日本,大家却觉得:“嗯?我好像可以。”
自镰仓时代开始,日本逐步进入幕府制社会,幕府将军取代了天皇,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而天皇则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与此同时,各地的大名也时常对幕府将军构成威胁。例如,嘉吉之乱时,身为三国守护的大名赤松满祐便刺杀了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嘉吉之乱之后,日本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变动,最终导致了标志战国时代到来的应仁之乱。类似的事件还有永禄之变,三好氏的武将刺杀了幕府将军足利义辉。这种情况就像是后来的军官刺杀首相一样。
更进一步,战国时代的下级武士们也找到了成为大名的机会。例如,第一个“战国大名”北条早云(本名伊势新九郎),他本是普通官员,父亲也只是大名的家臣。然而,他凭借自己的经营和征战,最终一举成为了一方大名。再如著名的丰臣秀吉,出身平民,父亲只不过是织田信长旗下的下级武士,自己最初也仅是足轻(武士的低级职阶)。但凭借一身的战功,他逐步晋升,最终继承了织田信长的遗产,成为了日本的实质性掌权者。而导致织田信长身亡的本能寺之变,也正是一场典型的“下克上”,当时的明智光秀将织田信长刺杀。
从战国时代开始,“下克上”就逐渐成为了武士阶层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时不时地爆发出来,给整个国家带来动荡和冲击。
在日本近现代史上,第一个被本国人刺杀的首相是第19任首相原敬。原敬出身贫寒,尽管祖上曾为明治维新时期的领主家臣,但到他时,家境已经贫困至极。作为首相,他倚重文官,主张政府应掌控军队,而不是让军方掌握权力,这种政治立场最终为他招来了死亡。1921年,他被右翼势力刺杀。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日本现代“下克上”风潮的开始。
相比之下,伊藤博文的遭遇稍微不同,虽然他是第一个被刺杀的现任首相,但他当时已经卸任,且他是被一名韩国人刺杀,这使得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原敬的遇刺,实际上开启了日本近代史上“下克上”的恶性循环。
9年后,第27任首相滨口雄幸遇刺并在次年死于细菌感染。他的被刺杀,源于他在职期间与英美等国签署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这一协议令右翼势力感到日本海军的崛起受到了束缚,因此决定铲除滨口雄幸。此外,滨口首相在职期间爆发了雾社事件,电影《赛德克巴莱》就讲述了这一事件,当时日本军方对原住民使用了化学武器,令各国对其行为愤慨不已。
1932年,第29任首相犬养毅被刺杀,成为“文官”受刺的典型案例。他虽出身武士家庭,但在实际职能上,他作为首相更像是一个文官。刺杀犬养毅的原因,源于军队内部的不满,认为文官政府妨碍了军事扩张。因此,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原本的刺杀目标多达20人,其中还包括正在访日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即便犬养毅任内正逢日军侵占东北的关键时刻,但军人依然觉得战争进程不够疯狂。
1936年,前两位首相高桥是清和斋藤实在“二二六事件”中遇刺。此事件实质上是一次军队内部的派系斗争,由“皇道派”的下级军官挑战“统制派”的军官。虽然这场斗争是军人之间的内耗,但其本质仍然是“下克上”。他们的刺杀目标有两大核心理由:一是反对海军扩军,二是企图削弱天皇的权力。这场事件未能达成目标,但它加剧了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氛围,为日后侵华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埋下了伏笔。
回顾历史,从“五一五事件”到“二二六事件”,再到安倍晋三遇刺的最新一例,刺杀首相几乎成了日本的传统“艺能”。而安倍晋三遇刺更是与“下克上”精神紧密相关:刺杀者为前自卫队成员,这无疑是一次现代版的“下克上”。
这些刺杀事件,虽然看似个别,但都深深植根于日本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军事背景中,也展现了“下克上”这一传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