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作为商王武丁的王后,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有确凿记载的女性军事将领。虽然自古以来,历史中有不少女性参与战争的记录,但像妇好这样的王后身份既显赫,又亲自带兵出征的例子却极为罕见。据统计,甲骨文中提到的157位女性中,唯一被记载为亲自带兵作战的,正是妇好。这也说明,在商朝,尽管女性参与政治活动相对普遍,但像王后这样带兵作战的现象依然十分罕见。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武丁是商朝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商朝的中前期,王室内乱不断,迁都频繁,导致商朝的国力逐渐衰退,地方诸侯频繁叛乱。商王的统治陷入了“殷道衰、殷复兴、殷复衰、殷复兴”的循环之中。直到盘庚迁都至殷地后,商朝的政治中心才逐步稳固。武丁继位时,商朝的疆域非常狭窄,东至江黄,西至氐羌,南至荆蛮,北至朔方。除了内忧外,他还面临西羌、北狄、南蛮等外敌的入侵。因此,武丁必须解决内乱与外患的双重压力,才能恢复商朝的强盛。
《史记》记载,武丁继位后,便着手恢复商朝的盛世局面,这一过程中,他多次发起对周围部族的战争,并最终取得一系列胜利,使得商朝的统治得以恢复。尽管如此,商朝并不缺乏军事将领。甲骨文中记载的军事活动表明,武丁时期有众多王室成员及其他将领参与征战,如雀、戉、吴、并、缶等王室成员,以及子画、子商、子辟、暴侯等宗室和内服诸侯,也有甫、望乘、师般等猛将。武丁还特意启用了许多平民出身的军事人才,如傅说等,这些人才的涌现得益于商朝的特殊国策,贵族子弟必须接受“序”学教育,进行射箭等军事训练,同时也参与商王的田猎活动,这种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保证了商朝有足够的军事力量。
接着我们来看妇好的军事才能。由于甲骨文多为卜辞,内容较为简略,这使得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妇好的一生征战。但从现存的甲骨卜辞中,我们可以窥见她的军事参与情况。例如,有一块甲骨记载:“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沚戛伐巴方,王自东深伐,戎陷于妇好立”。这表明,妇好跟随沚戛讨伐巴方,商王则从东面发起进攻,而妇好则在敌人必经之路设下陷阱,等待敌军自投罗网。类似的记载还有“贞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尸”,这表明,妇好往往扮演从者的角色,参与其他主将的军事行动,主要负责监视、守护陷阱等任务,而非亲自指挥大规模战斗。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很难将妇好作为一位无可替代的军事天才来看待,相反,甲骨文中的记载显示她的身体状况并不良好。甲骨卜辞中,武丁多次为她占卜,关心她的健康状况。例如有卜辞显示:“妇好弗疾齿”,意思是妇好的牙齿出现了问题;还有卜辞显示她时常打喷嚏,可能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显然,妇好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且她曾多次经历难产。对于一个屡次为商王生育且健康不佳的女性来说,亲自领兵作战无疑会加重她的身体负担,这也许是她三十多岁就早逝的原因之一。
然而,尽管妇好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武丁却仍然频繁地派遣她参与军事行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可能并非单纯出于对她军事指挥能力的信任。妇好的军事参与,或许更多地是在政权稳定和权力平衡方面发挥作用。妇好原名“巧”,她出生在癸族,这个族群在商朝的贵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家的发现表明,癸族在商朝的权力结构中举足轻重,妇好作为癸族的成员,可能借助母族的政治势力为武丁提供支持,从而震慑其他不满的王族和诸侯,帮助巩固政权。妇好墓的发掘也为这一推测提供了证据。1976年,妇好墓在殷墟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包括青铜兵器、玉器等。虽然其中的青铜兵器占比不大,且大多数文物为女性饰品,但青铜钺作为礼兵器,仍然象征着妇好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此外,考古学家在花园庄东地的发掘中,还发现了涉及妇好的甲骨卜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卜辞并非武丁的直接记录,而是与妇好有亲密关系的“子”这一身份的人所作的。这些卜辞揭示了妇好与子之间频繁的互动,互赠玉器、奴隶等物品,甚至妇好亲自前往子所在的封地。种种证据表明,妇好不仅在军事上起到了作用,还在政治和社会层面帮助武丁稳定了王朝的统治。